加快传统专业转型升级 济南大学全面推行本科数字教育

时间:2024-08-28     来源:     作者:本报记者刘珂珂    查看:1908   

近日,第十五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落下帷幕,济南大学参赛学生获得全国一等奖5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19项、优秀奖19项,共计64项国家级奖项,并获得全国总决赛优胜学校称号,刷新历史最好成绩。本次大赛,展现了我国高校信息技术领域学子的最高水平。

“济南大学学子取得的优异成绩,得益于我们推出的本科数字教育行动方案。这项改革举措,旨在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培养新质生产力创新人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探索具有济南大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改革新方向和实践新路径。”济南大学校长刘宗明介绍说。

济南大学自动化电气与工程学院教师丁广乾主讲的《电力电子技术》获批首批人工智能交叉课程立项。丁老师介绍说,该课程将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展“智能+教育”改革,构建了课程专属知识图谱和AI助教,为学生提供学习路径导航和学习资源智能推荐,像百度地图一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并达成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和AI助教与学生实时互动答疑,推动学生个性化学习。

《济南大学本科数字教育行动方案》自2024年推开以来,该校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传统本科专业交叉融合,推进本科专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他们通过七大措施全力推进学校本科数字教育工作。

“截至目前,济南大学共立项建设42项人工智能交叉课程,并且启动了第二批人工智能交叉课程建设工作,”济南大学教务处处长、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贞翔介绍,对《大学计算机》等公共课程进行优化升级,将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相关内容转为线上课程,增设人工智能模块,建设人工智能公共课程体系。同时,根据各专业的实际需求和“人工智能+”师资队伍建设情况,逐步扩大人工智能公共课程体系的覆盖面,开设面向全校的人工智能核心通识课程。

推动传统专业转型升级。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应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改造专业核心课程,逐步构建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鼓励人工智能行业企业力量有序参与,通过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等多种途径,合作开发课程,共建实践基地。目前,学校立项建设8个专业进行转型升级,包括金融学、社会工作、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机械工程、给排水科学工程、通信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探索新型课程组织形式及智慧教学模式。推动线上课程资源建设,立项人工智能交叉课程建设,加快数字教材出版,大规模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运用大数据、知识图谱等技术辅助教学,持续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智慧教育新模式。结合智慧教育示范校建设,创新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实践活动,加强数字化新型教学场景应用。

学校加大投入,创造条件支撑。整合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集教学、学习及管理于一体的智慧教学平台,加强智慧教室等硬件条件建设,创设沉浸式立体化学习环境。先后投入3000万元建成智慧教室63间,完成所有多媒体公共教室教学设备升级改造。学校建有高性能计算平台,共50余个计算节点,3600余核CPU核心,GPU双精度算力 950TFlops,GPU单精度算力150TFlops,存储总容量2PB。目前平台已经开放运行,提供全校统一的高性能计算服务与管理,面向师生提供基于超算云的“算力共享”服务,进一步提高科研效率、促进多学科交叉、推动前沿研究与创新,助力高水平大学建设。

建设“人工智能+”师资队伍,共同推动方案实施。探索“人工智能+教师教育”培养新模式,推动数字素养融入师范生培养体系;开展跨学科融合的人工智能专业素养提升培训,增强教师理论素养及实践创新能力。近一年来,组织了《高校教师如何将AI应用于教学创新》等专题培训20余场,培训教师2000余人次。

与此同时,营造学校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良好氛围。将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全面融入“第二课堂”,营造数字化应用浓厚氛围,激发学生应用数字技术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强化数字技术应用与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组织程序设计和人工智能应用等竞赛活动。近一年依托学校图灵电脑协会等社团开展人工智能专题系列课外主题活动10余次;围绕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领域,举办济南大学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暨中国工程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赛事,近一年获得省级以上奖励600余项;举办程序设计与人工智能应用主题青春创新创业论坛10余场,多措并举提升学生数字素养,激发同学们敢于创新、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

预计到 2027年,济南大学将实现30个左右传统专业的转型升级。完成大学计算机类公共课程改造,建设人工智能公共课程体系;建设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专业领域应用的本科通识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 150门左右;出版数字教材等新形态教材20部;开展数字教育教学改革,培育相关高水平教学成果7-10项;建设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智慧教学实验室3-5个,建设一体化智慧教学平台;“人工智能+”师资队伍达到100人左右,教师数字素养显著提升;学校数字教育氛围浓厚,学生数字意识、数字知识、数字技能及应用数字技术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济南大学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部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目前,全校统筹推进传统专业人工智能+转型升级,大力强化人工智能+师资队伍建设,布局人工智能+课程体系,通过大模型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优势,推动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济南大学党委书记刘春华说。

版权所有 ©2011-2025 济南大学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