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记者节

时间:2024-11-06     来源:     作者:    查看:668   

编者按:今年11月8日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新闻从业者犹如逆行者,在这喧嚣纷乱的世界中,他们以镜头和笔触捕捉真实的瞬间,以声音传递社会的脉动。在记者节来临之际,本报学生记者纷纷撰文表达对记者的崇敬之情,致敬中国记者节。

铁肩担道义 妙笔著文章

政法学院 高宇

在十一月八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记者节如同一座丰碑,承载着无数的荣耀与使命,让我们共同致敬那些用笔尖书写真相、用镜头记录时代的英雄。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这句李大钊先生的名言,是无数记者的座右铭。记者,这个职业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他们是社会的瞭望者,是时代的记录者,是人民的代言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公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让人们看到了生活的真实面貌,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跳动。

记者,是勇敢的探索者。他们不畏艰险,不惧困难,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挖掘那些被隐藏的真相。无论是战火纷飞的战场,还是贫困落后的山区;无论是危机四伏的灾区,还是复杂多变的官场,都能看到记者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像勇敢的战士一样,冲锋在前,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

记者,是公正的监督者。他们以客观、公正、真实的态度,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进行监督和批评。他们不畏惧权力,不偏袒利益,只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在现代社会,记者的监督作用越来越重要。他们通过舆论监督,促使政府部门更加廉洁高效,促使企业更加规范经营,促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记者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千古名言。他们用自己的笔触,揭露社会的黑暗面,为弱势群体发声,为公平正义而战。他们就像一把高悬的利剑,时刻提醒着那些违法乱纪者,让他们不敢肆意妄为。

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他们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记录下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他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重大事件的发生,记录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们的作品,成为了后人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记者们的记录,不仅是对当下的关注,更是对未来的负责。他们用自己的辛勤付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从古代的史官到现代的记者,他们都在默默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记者,是文化的传播者。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传播着先进的文化理念,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他们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着中国故事,传递着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在全球化的时代,记者的文化传播作用更为凸显。他们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文化走进中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记者们以开放的心态、包容的胸怀,推动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记者的道路上,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前行的脚步。记者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他们的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在记者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向所有的记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祝福。愿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纸笔绘岁月 镜头铭过往

商学院 程付熙

在岁月的滔滔长河中,有一群人宛若无畏的领航者,驾驭着知识的航船,勇闯波涛汹涌的真相之海,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夜空。他们凭借不屈的精神与坚毅的意志,详尽地记录了时代的风云变幻,成为时代的见证者和真相的守护者。在即将到来的记者日,我们以文献礼,致敬先贤。

在春秋时期动荡的时代,齐国的史官以生命为笔,以鲜血为墨,书写了一段又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篇章。他们的故事,宛如一曲悲壮的史诗,诉说着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在“崔杼弑君”的事件中,他们不畏强权,不惧死亡,用生命捍卫了历史的尊严。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危险时,在权力的阴影之下,坚持记录真实。他们的笔下,有国家的兴衰亦有人民的悲欢。他们的文字,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对未来的启示。他们的牺牲,让后人看到了史官的职责和使命,明白了历史的重量和价值。这种无畏牺牲的精神,犹如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在追求真相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近代,范长江这位中国新闻界的传奇人物,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敏锐的洞察力在中国西北角的广袤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孤身一人,踏上了前往中国西北的漫漫长路。历时10个月,行程4000余里,越过雪山冰滩,行悬崖峭壁,滑倒数次,满身泥泞,终为我们揭开了西北地区之困苦,红军长征之情况。他的采访,不仅是对现象的记录,更是对国家危亡的深刻担忧和对黎民百姓命运的深切悲悯。他的报道,如同一道道惊雷,唤醒国人投身于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他的精神,是对中国新闻事业的热爱,是对真理和正义的坚守,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新闻界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新闻工作者,为了真理和正义,勇往直前。

奥莉娅娜·法拉奇,这位被誉为世界第一女记者的意大利女性,以其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书写故事,诉说着一个记者对于真相和自由的不懈追求。她看上去娇小瘦弱,却有着超乎常人的勇气和坚韧。在越南战争、印度和巴基斯坦等战争中,她以笔为枪,以纸为盾,记录下战争的残酷和政治的复杂。她的报道,如同一道道惊雷,唤醒了世人对于和平的渴望。她曾讲述过其历险经历:“子弹在我们头上呼啸。我听到人们在呼喊……我左边那个人受了伤……一颗子弹打穿了水管,水向我们喷射过来,我们……浸泡在被血染红的水里。”这样血腥恐怖的场面不是文学的渲染,而是真实的场景。她置身其中,命悬一线。法拉奇的精神,是对于真相的执着追求,是对于自由和公正的坚定信念,她代表了当今媒体所欠缺的东西———把真相告诉权力的勇气。

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喧嚣浮华,世界需要质朴求实,不忘初心的执笔者掌镜者来记录留痕。岁月静远流淌不隽,我们应致敬先贤亦立足当下,传承明志描绘时代蓝图!

致敬时代的记录者

文学院 孙洁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于历史的浩瀚长河中,文字仿若拥有着开天辟地、扭转乾坤之伟力,振聋发聩,动人心魄。而记者,无疑是那驾驭文字与光影之神驹,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披荆斩棘、破浪扬帆的无畏勇者。

在这个信息如繁星璀璨绚烂、似烟火绚烂炸裂的时代,记者们恰似苍穹中最为敏锐犀利的猎鹰,目光如炬,仿若能洞穿世间一切虚妄,身姿矫健,恰似那凌风展翼的神鸟,自由穿梭于风云变幻、波谲云诡之境。

他们,是真相的铁血捍卫者。手中之笔,犀利如干将莫邪之剑,一挥之下,似有破竹之势,能斩断虚伪的荆棘,划开那重重迷雾,如利箭般直抵事件的核心深处。每一次下笔,都宛如九霄之上的惊雷乍响,于平静如镜的湖面掀起吞天沃日之惊涛骇浪,令那隐匿于黑暗旮旯的污垢丑态无所遁形,昭然于天下。他们的文字,是正义之号角,雄浑激昂的旋律能唤醒沉睡千年的良知;是照向罪恶深渊的璀璨强光,让魑魅魍魉在其光芒下原形毕露、瑟瑟发抖。

他们,亦是心灵的温情抚慰者,用那饱含深情厚谊的文字,精心编织成五彩斑斓、温暖如春的锦缎,轻柔地覆盖在那些饱经创伤、千疮百孔的灵魂之上。在灾难肆虐后的断壁残垣、废墟瓦砾之中,他们用文字传递出钢铁般的力量,宛如那在黑暗中熠熠生辉的火炬,让那些在绝望深渊中苦苦挣扎的人们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温暖照耀;在被世人遗忘的孤独角落,他们用报道唤起社会的关注目光,如同那敲响的洪钟大吕,使那些被边缘化的群体重新被纳入社会温暖的怀抱。

他们所捕捉的每一帧画面,都是对历史的虔诚忠实记录,恰似时间长河中璀璨夺目、熠熠生辉的明珠,串联起人类发展的蜿蜒曲折轨迹。镜头之下的每一个瞬间,无论是那洋溢着幸福欢笑的温馨时刻,还是饱含悲伤痛苦的辛酸泪水;无论是铸就辉煌荣耀的伟大壮举,还是饱经苦难折磨的艰难岁月,都被永久地定格在历史的画卷之上,成为不可磨灭的历史见证。记者们用镜头记录下历史的坚实脚步,宛如那传承千古的史官、那镌刻于金石之上的铭文,深刻而永恒,使人类的集体记忆得以延续传承,让文明在岁月的悠悠流转中永不褪色、永放光芒。

在这个意义非凡的特殊日子———十一月八日记者节,我们怀揣着无比崇敬与诚挚的热忱之心,向这些以笔为剑、书写真相;以镜头为眸、记录时代的英雄们献上最为崇高、最为庄严的敬意。让我们以文为礼,让每一个字符都承载着我们深深的感激与由衷的赞美;让我们用心铭记,这些在幕后默默耕耘、为真相和正义而战的无名英雄们。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方能在这纷繁复杂、迷雾重重的世界中,拨开重重迷雾,看清前行的康庄大道;因为有了他们,历史的画卷才更加色彩斑斓、绚丽多姿,时代的乐章才更加雄浑激昂、动人心弦。记者节,是属于他们的专属节日,也是我们向他们倾诉敬意的神圣时刻,愿这份敬意如江河奔腾不息、源远流长,永不停息。

这世间,需要记者

文学院 王晨琦

“记者的责任,是牢牢地守住一个核心原则,审视社会不为人察觉的角落。”他们有着一双敏锐而又公正的眼睛,是时代的见证者;他们以纸笔为刃传播世间真相,是追寻真相的勇士;他们铁肩荷责,妙手华章,是社会良知的守护者……这世间,需要记者,也从来不缺他们的身影。

“从格子间到新闻现场,从局外人到参与者,从笔尖流淌到心间,总有人在纷繁复杂中拨开层层迷雾,在莫衷一是中凝聚价值共识,在悲欢离合中守护社会良知。”

你看,在那战火纷飞的加沙战场上,有一抹身影,穿着不合身的衣服,穿梭在各个现场,苏玛亚·乌沙明知成为记者后的自己会成为猎杀的对象的情况下,依然选择拿起话筒,她说:“我的偶像是希琳·阿布·阿克利赫,我想像希琳那样向世界证明自己”,只因家乡战火不断,她便接过前辈的头盔,毅然决然地踏上征途;你听,是叙利亚战场上记者徐德志发出的真相呐喊,半夜的叙利亚,战争一触即发,面对临时性的播报,他作为当时唯一会中文的记者,一个人迅速肩负起一整个团队,在最短的时间带来最新的消息,他说:“没有记者的战地,是谣言纷飞的战地,是缺少历史记录的战地,是看不到真是面孔的战地”,在其他人都在寻找掩体或撤离现时,他反而冲上前去拍摄照片、录制视频……

记者的底色是什么?董倩回答道:“是真诚,是朴素,你要让人家知道你是懂得他的”,真正优秀的采访是双方都感到舒适的。用心思考,耐心提问,自然会收获走心、有条理的回答。是董倩在采访运动小将们时,那春风般的温柔,姨母般的采访,走进被采访者的内心,用心倾听,用爱浇灌;是甘远志用汗水铺就光明路,不畏艰险,深入基层采访,揭露社会阴暗面,传播社会正能量;是王宁以后辈探索视角,走进高龄大家的内心世界,真诚对话,撰写“中国国家影像人物志”……他们专业,一来一去的问答让人身心愉悦;他们认真专注,做好准备工作,深入被采访者的内心;他们踏实,在交流中练就语言的艺术。

“当整个世界无声,你只要勇敢发声,就会成无惧的力量。”是为五四运动摇旗呐喊,几乎开拓了中国早期新闻事业的每个领域的铁肩辣手邵飘萍;是不顾路途艰险,勇往直前,忠于客观事实,被人誉为“长江一支笔,胜过百万兵”的新闻开拓者范长江;是头戴钢盔,身穿厚重的防弹衣,奔跑在废弃的街巷,穿行于狙击手和迫击炮之间,总结出“五分钟定律”的战地玫瑰王薇薇……他们有时间赛跑,与生命竞争,只为让新闻更有力量,让世界不再沉默。

“一支笔,就是历史的注脚;一个镜头,就是时代的追光。”这世间,从不缺记者的身影,他们劳累奔波却又百折不挠。

版权所有 ©2011-2025 济南大学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