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研究生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党委坚强领导下,学校遵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规律,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坚持内涵发展、分类发展,持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学校研究生教育已进入规模化、多类型发展新阶段,分类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
一、认识把握研究生教育内涵
1.从关键“结合部”属性认识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关键“结合部”。研究生教育“研”字当头,强化科学研究是研究生教育应有之义,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核心指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在校研究生积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生力军。近五年我校研究生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CSSCI等高水平论文31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90余项;数名研究生在国际顶级权威期刊《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J.Am.Chem.Soc》《BrainStimulation》上等发表研究成果;自主培养的首届博士研究生张彦在读期间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国家“博新计划”、“挑战杯”竞赛全国一等奖、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2次,入职后顺利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
2.从分类发展沿革中理解研究生教育。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正式建立学位制度;1990年开始专业学位教育,专业学位类别不断丰富,培养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颁布,学位法明确“学位分为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等类型”,这是加快培养多样化高层次人才的顶层设计,是对研究生教育实践探索的经验总结。改革开放46年,为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经不断探索创新,研究生教育从单一纯学术型培养逐步转变为学术学位专业学位两种类型并重、分类发展培养模式。我校研究生教育起步于1992年,199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6年首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教育培养,201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相较10年前,学校人才培养结构实现突破性调整,在学位授权布局上,学校学术学位研究生授权点数量增幅为63%,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点数量增幅达240%,人才培养规模上,实现博士研究生招生数量翻5番、硕士研究生数量翻2番、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比44%增加到66%,对科技前沿学科支撑更加有力,对各行各业高层次专门人才需求的响应能力得到大力加强。量变引起质变,由大到强,推进分类培养、分类发展是研究生教育实现从数量向质量跃升的必由路径。
二、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举措及成效
1.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开全开好研究生政治理论课。开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思政类公共课程5门,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优先选用国家级和省级规划教材,马工程重点教材覆盖率100%;围绕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紧密融合一体化设计,修订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实现“门门讲思政”;《材料工程测试技术》等8门课程获批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2.突出服务需求,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加强顶层设计,主动对接省“八大发展战略”“十强”产业、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以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为方向,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培养特色,聚焦人才培养成效、科研创新质量、社会服务贡献等核心要素,推动学术创新型人才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分类培养。近3年修订培养方案87个,其中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5个,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32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40个。学术学位突出理论前沿,厚植基础理论,专业学位突出职业实践,强调基础课程与行业实践结合;持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增设专业学位实践课程,将学术规范和职业伦理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实现美育、体育全覆盖;完成2145门课程教学大纲修订,调整优化课程600门、新增课程337门,引进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精品在线思政课程7门。
3.强化课程建设,培育优秀教育教学资源。树立以质量和应用为导向的课程建设理念,推进有组织教学改革研究,采取“分类立项-分级评选-分层建设”的形式,构建省级优质-校级精品的二级教学资源建设培育体系,搭建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共承担省级优质课程59门、省级专业学位案例库58项、省级教改项目53项、9项教学案例入选全国教指委案例库;鼓励在线课程研发,建成“研课堂”课程在线学习平台,在建课程581门,发布课程 422门;《仓储与库存控制》《跟踪公共管理热点,加强案例教学》2项在线课程在国家研究生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开放。
4.深化协同创新,实施开放融合育人工程。主动融入黄河战略,积极探索研究生科教、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充分调动学校人才培养和科研院研究优势,联合高水平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共同建设高水平导师队伍,共同搭建高规格科教协同育人平台,激发科教融汇活力,培育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激活产教融合功能,选树行业骨干企业、链主企业共建优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实施卓越工程师改革试点,探索学校基础培养和产业实践支撑为主体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机制。目前学校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等40余家国内外科研院所、企业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选聘校外兼职导师170余名,招收培养省联合培养专项计划博、硕士研究生350余名。化学、生物学等4个基础学科顺利加入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
5.拓宽国际视野,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推进研究生教育对外开放,近5年,培养国际留学研究生180余名,其中博士留学研究生44名,60余名研究生顺利获得我校博士、硕士学位;积极开展国际产学研用专项计划招生培养,与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波兰、澳大利亚、古巴等国家和地区的15个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遴选外籍研究生兼职导师22名,2023年首次招收国际产学研用专项计划研究生20名。
三、求变图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新使命
奋进新政策,为贯彻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思路,实施高质量人才培养工程行动方案,研究生教育聚焦分类发展,求变图强,开展对现有人才培养过程改造升级。
1.布局共建卓越工程师学院,推动工程师培养体系重构。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大力推进教产学研深度融合,做实做强联合培养、一线实践,围绕关键软件、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重点方向,在现有工程硕博士改革试点专项基础上,依托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十四五期间共建卓越工程师学院1-2个,探索打造齐鲁特色高层次工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
2.建设“科技小院”,探索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育人模式。树立新发展理念,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聚焦科学技术引领,推动学校、科研院所专家和研究生服务乡村振兴建设,创新推广“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广大研究生扎根中国大地,解民生、治学问、育新人。以省会济南为中心,辐射全省各县域,2023-2027年布局建设智慧农业、农田水利、粮食安全等领域科技小院10个左右,入驻小院研究生50名左右。
3.汇聚育人合力,培育国家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认真总结2022年教学成果国家奖申报经验教训,学习借鉴优秀获奖成果,聚焦关键问题,汇集优势力量,梳理凝练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和突出成就,做好新一轮项目遴选培育;并以凝练标志性教学成果为契机,引领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力争早日实现国家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