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件承存,岁月留痕,睹物思情倍感亲。打开存放东西的盒子,中学时期的电子手环映入眼帘,早已没有纽扣的表带,暗淡的屏幕,承载着我中学时期特别的记忆。
在初二的时候,我买了第一个电子手环。手环很便宜,只有一些简单的功能,黑色的橡胶状材料,套着一个可拆卸的,可进行USB充电的小显示器,仅由一个按钮操控亮屏,拥有计时闹钟等功能。USB充电方式正好可在教室多媒体插口进行充电,在学校不用担心没电而用不了。我手上不喜欢戴东西,手环便一直放在我上衣的左口袋,炎热的天气,便放在裤子的左口袋,这个习惯延续到了现在,只不过是从手环变成了手机。手环的作用在当时是相当大的,在无数个上学的早晨,轻柔的震动取代了刺耳的铃声,不知帮助我避免了多少个将要迟到的早晨;在没有钟表的操场,闪烁的数字表盘不知拯救了多少个我将要迟到的课堂。毫不夸张的说,手环24小时全程陪护,没有它,我就少了很多安全感。
到了高一的时候,我买了第二个手环,一模一样,颜色价格皆是如此。之前我有个坏习惯,时不时地将显示屏从包裹当中剥出来,使得那个位置的橡胶破了,没办法固定显示屏,只能让它“提前退休”。但与此同时,手环又多了一重身份,成为了我的警示器。我一直将手环调成比标准时间快三分钟的样子,这样使我在磨蹭的时候,增添了一种紧迫感;娱乐的时候增添一份劫后余生的放松感。自己将时间调快三分钟,看的时候虽然知道减去后就是标准时间,显的可能没有什么用处,但对我来说,校园里时间大多以分钟计,当看到时间将近上课时间,但知道它比正常快三分钟,我也会因为多了这一个小小的思考,使自己真正紧迫起来;当我在打球时看到手环上的数字临近上课时间,在惊叹时间怎么这么快时,我会庆幸自己还可以多玩三分钟,这一小小的变动,让我的校园生活又多了一番乐趣。
直到高二,我买了同样的第三个手环。上一个因为我的疏忽,在洗衣服时忘了拿出来,因为不防水,所以又很可惜的“英年早逝”。但它也多了一重身份,成为了我的手电筒。因为是电子显示屏,还要穿过一层橡胶来显示时间,所以本身就很亮。那一阵子迷上了看书,《红楼梦》、《许三观卖血记》等等,白天课间时间短,看不尽兴,晚上在宿管阿姨查完房之后就坐在床上看。为了不让亮度打扰舍友休息,我就把显示屏取出来,将偏黄色的卫生纸剥成两层,套在上面,这样光线不至于很强,也不至于很暗。它按亮之后只能持续五秒,为了不频繁的按动,我又探索出了手环的计时功能,省去了频繁按动的麻烦。这种情形持续了很长很长时间,有时看书睡着,突然醒来看到手边显示着99∶99的数字,别有一番温馨的感觉,然后再关了手环,放到枕边,伴着我一起休息。手环陪着我读完了很多名书,到了后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手环便开始带着我学习,带我做没有完成的作业,如朋友般,陪伴我一个又一个静谧的晚上。
高中毕业有了第一部手机,接替了手环所有的工作,手环也随着毕业相册被我一起存放进了小箱子当中。每当看到这个手环,过去的记忆便如潮水般涌来,每次的触碰都似与过去的自己击掌。怀揣过去,奔赴下一程山海;让往昔熠熠,化作心底不息的火把。如今,手环虽然被存放,但那段心中的热忱,却不会被岁月所尘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