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亦清欢

时间:2025-01-08     来源: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     作者:于思琦    查看:500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把孤独当作常态,学会与自己相处。

孤独二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稚儿擎瓜柳蓬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唯我空余两鬓风”,林语堂如是说。

成为研究生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也有各自不同的努力方向和人生规划。我们不再像本科时那样,整日里成群结队、打打闹闹,更多像是一种岁月的积淀,常常一个人学习、工作,沉浸于长久的独处之中。

我也醉心繁华,看人声鼎沸,浓浓烟火气;我也惧怕孤独,灯火阑珊处,冷冷清清。所以“独处”才愈发显得与众不同。唯有此刻,我才不再装作有很多友人的样子,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独自地生活。我开始静心思考,开始倾听自己的心声,开始看见真正的自己。好似站在镜子这端的我,终于鼓起勇气,擦掉水汽,直视那双也同样望向我的眼睛。它会压迫我的喉咙,让人感到窒息;它会吞噬我的灵魂,恍若世间无我……那么之后呢?灵魂会冲破禁锢我的囹圄,在朦胧的清晨,在树影斑驳的林间,以久久凝望的那颗露珠,开始领悟世界。

然我心中的独处,重不在“独”,而在于“处”。所谓人生终结的命题,莫过于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人这一生,需要亲人挚友的陪伴、集体的关怀、社会的认可,因此我们自幼便学着在太多需要经营的关系中相谈甚欢,却常常唯独忘记了如何与自己愉快的相处。

“树立而非缠绕,溪净而非汲取,花美而非斗艳”。我们习惯性的随波逐流,自然而然地追随着大部分人的脚步,只是为了获得生活的认同。可转过头来却发现,自己的生活,终究需要自己负责。这是在开始第一次告别的时候就应当意识到的,人生这趟有太多站台的旅程,鲜少有人能真正陪你走到属于你的终点。如同我们中的很多人,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便开始告别故乡亲友,于异地他乡开始大学生活之时,才真正意识到学会独处是一项人生的必修课。来自五湖四海的室友,各不相同的作息时间,还有那些独特的兴趣和追求,便难以再如同曾经,能和好友牵手一同走过脚下的每一步。落差之下的欣然接受和求同存异,便是交给“成年”这一标签最好的答卷。

在独处中丰富自我,不必时刻外求。在独属于我的一隅之地,亦可有一番天地。我开始尝试探索自己的兴趣和长处,在某个休息日的清晨坐上陌生的公交,再漫长的路程也因为有所期盼而内心雀跃;尝试拿起曾经认为晦涩难懂的书籍,细细品味,感受超越时空与维度的文字的力量;尝试在阳光中嗅闻芬芳,在细雨里润泽思想,那个素简如风的灵魂竟也住着流萤和繁星。天马行空、光怪陆离,我可以尽情享受属于自己的恣意。

与自己相遇,安静也喧嚣,是属于自己一个人的清欢意。

版权所有 ©2011-2025 济南大学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