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

济南大学
2025-03-05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不啻微芒 造炬成阳

时间:2025-03-05     来源:文学院     作者:鲁晓雨    查看:143   

先锋实践传非遗,中华文化润心田。寒假期间,我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市文旅局主办的“非遗贺岁,手造迎新”活动中担任志愿者讲解员,熟记陈列内容,确定讲解重点,推敲语言表述,引导观众参观,收集反馈信息,以及紧密配合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带领观众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在参与此项社会实践期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领略了当今鲜活的非遗技艺,例如拓印、剪纸、面塑等,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我又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亲身动手实践实操,其经历令我记忆犹新。寒假的这段社会实践经历,也让我对志愿服务工作有了颇多新的感悟。

“热情是人们唯一的动力,它造成我们世界上所看见的一切善与恶。”笔尖摩挲过司汤达的语录,突然想为可爱的他们写下证词: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

什么是志愿者?志愿者是指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的可爱的人们。志愿者协会的初衷便是激发热情,以爱的热情为社会服务。诚如侯兴管所言:“生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燃。”当代志愿者们点亮的,即是热情的火焰。

有人曾问我,做志愿服务,热情和能力哪个更重要。为什么大家现在都在关注能力?我想深入思考,这和当下这个功利至上、快节奏的社会环境离不开。能力好的人自然受到欢迎与追捧,这无可厚非,但大家是不是忘了,真诚的心与情感才是亘古不变的真谛。热情这个词充满了朝阳的气息,仿佛闭上眼,轻耸鼻尖,便能闻到明亮的味道。而能力没有其他多余的感情色彩,掌心所触便是冰凉的数字。那或许代表了一个个人的能力值吧,一切仿佛都明码标价,连志愿服务也要分个三六九等。要是当真诚的、热情的、不顾一切的精神消退,能力成了主要衡量志愿者的标量,所有的爱与奋不顾身都失去了原有的温度。因为在那之上,永远更重要的是能力,提升能力成了关键。热情的微笑,却被遗弃在了角落,这样的人还能称之为志愿者吗?

近年来,在“立德树人”的教育大背景下,志愿服务如同一泓清泉,悄然浸润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土壤,成为德育的重要补充。然而,志愿服务的道路上仍布满荆棘,非良性的困境如影随形。在社会层面,志愿服务的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缺乏便捷、安全的统一支持。许多志愿者中心因宣传不足、物质匮乏而步履维艰,如同一盏盏未点燃的灯,默默隐没在角落。在学校层面,部分教育者仍被“分数至上”的观念所束缚,忽视了志愿服务对人格塑造的深远意义。学生们渴望参与,却因缺乏支持与引导,难以找到施展的舞台。在家庭层面,一些家长对志愿服务心存疑虑,甚至拒绝让孩子参与。他们或许担心影响学业,或许对志愿服务的价值缺乏理解,无形中为孩子的成长关上了一扇窗。为此,建议有关部门以政策为笔,以宣传为墨,勾勒出一幅志愿服务的崭新图景。对那些积极支持志愿服务的单位,应给予肯定与褒扬,让志愿精神如春风化雨,滋养更多心灵。唯有如此,志愿服务才能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坚实桥梁,连接起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美好未来。

我始终坚信:志愿始于心,奉献在于行;未必光芒万丈,但始终温暖有光。

版权所有 ©2011-2025 济南大学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