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2023“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他获2022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他在GreenChemistry,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等一区TOP期刊发表SCI论文27篇,一作论文累加影响因子大于200;参与发表SCI论文80余篇;合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多个项目。他是共青团山东省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代表,他就是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李超。
科研路上坚持探索的“生力军”
从2015年考入济南大学起,李超在济南大学的校园里奋斗了十个年头。十年间,他从本科生一路成长为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一定成就的科研“新兵”,他把青春汗水播撒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为科研工作的“生力军”。
说起自己的科研之路,李超首先感谢了自己科研工作的优秀领路人———国家重点人才工程青年项目获得者、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胡勋教授。李超谈到,自己在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前就联系了胡勋教授,这让胡老师很惊讶,也许就是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感动了胡勋老师,在通过了初试、复试之后,李超成为胡勋教授团队的成员,跨入了科研的大门。
科研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李超最初的科研方向是生物质加氢制备精细化学品,但经过几个月的实验摸索和学习,研究结果都不顺利。恰好山东省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时期,他和胡勋教授瞄准了生物质热解的新研究方向,经过半年时间的尝试与探索,成功在课题组建立了完整的生物质热解制备生物油和碳材料的绿色生产工艺。正当他满怀激情地准备开始深入研究时,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他的研究计划。2020年上半年由于疫情无法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致使很多实验课题无法正常开展。
曾有一句话说,取得成功的人都是管理时间的“高手”。一般人虚度的半年时光被李超充分地利用起来。在家的半年时间里,他在导师的指导下,坚持学校的作息时间,一边根据自己的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充实自己,一边整理手头的实验数据,学习论文写作。他开展的塑料催化热解实验,选择生物炭作为催化剂用于催化塑料制备生物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ofHazardous Materials。在别人都停下来的时候,他选择了继续走下去,为回校后的科研工作做足了“功课”。
“自律、勤奋、踏实”是导师胡勋对李超做人做事的评价。在学习方面,他是一个规划性很强的人,提前规划好要完成的事情,并尽力完成。在生活中,他独立和自律,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和时间。在工作中,他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验室是做科研的基本场所,学校特教中心二楼见证了李超在科研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实验往往有成有败。有一次,李超经过两个月的漫长实验过程,却得到了和预期相反的实验结果。为此,他感到有点失落。胡勋教授鼓励他说:“实验中的失败是正常现象,这是一种试错,从错误中找到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才会离成功更近。”实验室是他们的“主战场”,每天早八点到晚十点,不论春夏秋冬,还是严寒酷暑,就连周末的实验室也是人来人往,伴着实验室夜晚的点点灯光,就是科研人工作的常态,无所谓“996”、“白加黑”。实验要取得成果,时间是基本的保证。这其实也是胡勋老师的“言传身教”。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超成为了实验室的核心成员之一。他不仅在实验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还积极参与实验室的学术交流活动,为实验室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在实验室里,李超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一起面对实验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如今,李超已经完全熟悉了实验室的工作流程和各种实验操作,成为实验室里的一名得力干将。他不仅能够在实验方面给予学弟学妹们很多指导和建议,还成为了实验室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桥梁。
“变废为宝”的研究助力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
说起自己的研究方向,李超难掩兴奋之情,他介绍说,“我的研究主要就是将生活中的一些固体废弃物,比如城市废弃物塑料、林业废弃物木屑等,通过热解的方式把它们转化为新型多功能碳材料,变废为宝,动能转换,保护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疫情期间,口罩被大量使用,废弃的口罩怎么处理,成为环境保护的问题。李超创新性地提出医疗口罩热解制备生物油,为能源和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其成果发表在了Bioresource Technology期刊上。
李超将自己的研究形容为“变废为宝”的过程。他说,“在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不但会严重影响城市环境美观,而且还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为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利用化为目标的可燃固废处理技术愈发受到关注。热解是一种在无氧气氛下将有机固体废弃物转化为生物炭,生物油和气体的热处理方式。由于固体有机废物含有多种有机物,通过热解,可以生产多种有机精细化学品,所以这一技术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2020年,李超参与研发的碳基缓释肥、包覆型缓释肥两种缓释肥料已经利用扬州市森大肥业有限公司的销售网络实现了15吨的销量。从经济效益上来说,这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改变缓释肥料“叫好不叫卖”局面。从环境效益来说,这能提高肥料中营养成分利用率,减少肥料的施用量和向环境的排放。在社会效益层面上,为体量巨大的秸秆资源化利用找到市场入口,增加农田产值和农民收入。通过该研究,实现秸秆由田里来再回到田里去的循环经济模式。未来,他们希望实现农田中不仅可以生产我们食用的粮食,还可以产出工业“粮食”,提高农田产值,改变农业产出结构,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为响应《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新旧动能转换动力”的相关政策,李超参与了山东八三石墨新材料厂展开的技术合作,获得淄博英才创新项目的支持。针对企业目前石墨电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电极材料纯度、机械强度、一焙时间长和聚合成型过程温度过高的问题,他们利用前期自主开发的生物油改性沥青技术来调变沥青的性质,降低沥青中氮、硫等杂元素含量,提高石墨电极的机械强度,缩短一焙时间,降低沥青聚合成型温度。相关技术已实现初步验证,对于提高八三石墨电极品质,降低石墨电极生产成本有重要意义。
自2019年以来,李超创新性开发设计了绿色活性炭生产工艺、塑料可持续回收再利用等工艺,实现了废弃生物质的高值化利用制备多功能碳材料,为碳中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当谈及什么情怀对大学生最重要时,李超坚定地回答是爱国情怀。“济南大学‘弘毅、博学、求真、至善’的校训其实很好地诠释了爱国情怀的内涵,即拥有远大与开放的思想和胸怀,以及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毅力与精神,开阔视野,放眼世界,广泛吸纳知识,丰富自己。”他说道。
李超在科研的道路上践行“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好青年精神,奋发有为,展现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奋力书写科研人挺膺担当的青春爱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