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的个性之思

时间:2025-04-16     来源:文学院     作者:崔煜婵    查看:73   

春日的校园总是生机勃勃,有人怀抱吉他,在樱花树下弹唱原创歌曲;有人身着汉服,在图书馆长廊间穿梭;还有人将实验室的数据转化为创业计划书。这些年轻的身影让我想起了敦煌壁画中凌空起舞的飞天,魏晋名士手中飘逸的麈尾,以及百年前在北大红楼激辩的青年们。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恰似春天里伸展的枝桠与整片森林的关系,既需要自由生长,又离不开共同的滋养。

在雅典学院的石阶上,苏格拉底那坚持追问真理的身影,使得“认识你自己”的箴言跨越千年依旧闪耀。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达芬奇在其手稿本上同时绘制了飞行器和人体解剖图,这种打破常规的探索精神,照亮了中世纪的蒙昧。历史向我们证明:文明的进步往往源于某个打破常规的瞬间。

中国近代史,特别是那些关于个性觉醒的章节,尤为引人入胜。1903年,仅19岁的邹容挥笔疾书,创作了《革命军》,用炽热的文字猛烈抨击封建束缚;在新文化运动的洪流中,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勾勒出“铁屋子”内觉醒者的形象,而胡适则提倡“健全的个人主义”。这些青年以他们鲜明的个性火花,点燃了推动时代变革的火炬。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个性化选课系统赋予了每个人构建自己独特知识体系的能力,创新创业大赛则为那些充满想象力的创意提供了展示的平台。集体精神在新时代展现出了新的风貌。清华的学子们在“挑战杯”竞赛中不仅展示个人才智,更强调团队合作;北大的山鹰社登山队员们在山巅展开校旗的那一刻,背后是无数个共同训练的日夜。正如电视剧《觉醒年代》所描绘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个性光辉,正是在彼此的激励与碰撞中变得更加耀眼。

敦煌藏经洞的故事富含深意:封存千年的五万卷文书,直至向世界开放才真正彰显其价值。这启示我们:真正的个性不应是孤立的岛屿。王阳明在龙场驿突破程朱理学的框架时,他的“心学”依旧深植于儒家的传统之中。正如参天大树,既需向上伸展,也需向下扎根。

当代教育正在寻找新的平衡。剑桥大学的导师们更倾向于利用下午茶时间与学生进行轻松的交流,以此激发他们独立思考;与此同时,国内高校所实施的书院制,则鼓励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共同居住的环境中相互交流,激发出思维的火花。这些实践向我们证明:个性发展并非孤立无援的独舞,而是与他人共同成长的交响乐。

漫步于校园的林荫小道,目睹宣传栏中支教志愿者的灿烂笑容、实验室里彻夜不息的灯光、以及操场上活跃的身影,我豁然领悟:青春最美好的姿态,并非盲目追随潮流,亦非刻意追求标新立异,而是如同中国画中的写意笔触———在集体的宣纸上渲染出自己独特的墨迹。当每个年轻人都能寻找到自己的生命律动,我们这一代人便能共同谱写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交响曲。

版权所有 ©2011-2025 济南大学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