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波老师在教育领域辛勤耕耘近三十载,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默默奉献,潜心钻研。在教学方面,她长期致力于《机械制图》《工程制图》等课程的教学、实践与科研工作,深入探索专业理论教学、育人理念与内化修养的融合之道,全力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并积极开展相关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身为山东省本科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她以教研为导向,大力推进课程建设。至今已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0余篇,主编教材4部,其中《工程制图》于2020年荣获山东省高等教育优秀教材称号。她曾主持2项省级教研项目,参与23项校级教研项目,还成功开发了《工程制图VR学习系统》APP。凭借出色的教学成果,她作为第一完成人斩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校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与一等奖各 1次,其负责的《机械设计技术基础》和《机械制图》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且在2020年,作为济南大学7门入选课程之一,荣获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在指导学生科创赛事上,成果斐然,带领学生共获得 29项奖励,其中包括 2项国家级三等奖,并且连续9年荣获本科教学贡献奖。
循循善诱,春风化雨
在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问题上,杨波老师回答道:“身为教师,我深知与同学们建立良好关系是教育的基石。从初次见面起,我便努力以真诚的笑容和亲切的话语打破隔阂。在课堂上,我鼓励每一位同学积极发言,尊重他们独特的见解,无论对错,都给予肯定与引导,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课后,我会主动与同学们交流,关心他们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参与他们的讨论,如同朋友般倾听与分享。”
在亲近学生的同时,杨波老师也从未放松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忱。每堂课前杨波老师都会精心备课,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力求每一堂课都生动有趣、富有内涵。即使面对教学中的重重困难,杨波老师也毫不退缩,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批改作业时,杨波老师认真细致,针对每一位同学的问题详细批注,以便能给予精准的辅导。杨波老师也会定期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总结经验教训,时刻提醒自己教育的责任重大。当遇到外界的干扰与诱惑时,杨波老师始终坚守内心的宁静,牢记教育的使命是培育祖国的未来。无论是平时对学生的答疑解惑,还是夜晚为了教学设计而挑灯夜战,杨波老师都乐此不疲。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机械知识只有与实际结合,才能焕发活力。”杨波老师也会引入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把工厂里的机械设计、制造难题带到课堂。比如讲解制图课程时,常常以工程产品为案例,抽丝剥茧,将枯燥的知识外化表现,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知识的应用。她会组织学生参与机械创新设计竞赛项目,在实践中提升他们的创新与动手能力。同时杨波老师也在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与技术,如引入虚拟仿真教学、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等。“教育的征程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开拓的新起点,在机械教育的创新之路上,我将永不止步,继续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机械工程专业人才贡献力量。”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是点亮心灯的修行,在机械教育的道路上,我愿做那执着的引路人。”看到学生们从对机械的一无所知到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成为行业新生力量,杨波老师深知自己的坚守意义非凡。
匠心独具,展望未来
关于如何兼顾科研与生活,杨老师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是一个对自己很严格的人,甚至有点强迫症,这让她在处理好生活的同时,还“强迫”自己认真做科研。
在机械科学的领域,她多年来深耕细作,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科研成果。杨波老师主持的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产品数字化、智能化设计,产品设计与仿真、产品系统化设计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对于研究成果对社会的贡献,杨老师表示:“机械工程是国家的支柱行业,为工业生产提供各类机械设备,如机床、起重机、挖掘机等,是工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工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同时,机械工程为其他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实验设备,如高精度的仪器仪表、先进的制造工艺等,促进了科技创新和学科交叉融合。”虽然在机械领域中国受到外国制约,但中国的发展从未落后,甚至以不可忽视的优势走在世界前列,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激励着我们青年一辈继续拼搏奋斗,承担起时代的重任。
续薪传火,铸魂相继
杨老师提到“只有始终对教育事业满怀热忱、倾心付出,才能真正在教育的道路上走得稳健,为学生们的成长铺就坚实的道路,引领他们走向美好的未来,实现自己作为教师的价值与追求。”机械工程是推动现代工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杨波老师希望能将自己所学传授给学生,为这个领域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她建议进行机械工程方面研究的同学,要多读文献,要多去思考问题,多看机械工程原理,有机会也要多和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如果想在这个领域更进一步的话,一定要注意知识的积累。时代在不断的进步,我们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所需的,这就在激励着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去进步。同时,对科研工作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和问题,享受科研过程中的乐趣和挑战也是在科研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科研中有挫折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对此,杨老师表示同学们要理性地看待失败,科研工作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大量的精力投入,要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难和挫折而放弃。
二十余载执教路,杨波教授始终扎根教学科研一线。面对机械工程领域复杂课题,她坚持将工程实践与理论教学深度融合,带领学生在真实问题中锤炼专业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最好的课堂”———这份质朴的信念,让泛黄的实验图纸与迭代的教案共同见证着师者匠心。实验室的灯常亮至深夜,而她总说:“学生眼里有困惑时,我永远在。”
从青铜齿轮到智能机床,杨波教授用“机械师的眼光”为学子打开认知世界的维度。她的课堂始终涌动着创新活力,既有对传统机械智慧的传承,更注重培养解决未来工程问题的思维。正如毕业生们所言:“杨老师教会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工程师应有的担当与视野。”在这位师者心中,每一颗螺丝的转动,都在为时代校准未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