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然而立 “华”光成炬

——访济南大学2024年度“十佳辅导员”卓华丽老师教

时间:2025-07-02     来源:育与心理科学学院     作者:戚晨瑜 谢健 张佳怡 刘鑫宇    查看:21   

在校园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用严格的尺度守护规则,以温暖的关怀点亮心灯,他们就是辅导员老师。在济南大学2024年度“十佳辅导员”的评选中,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辅导员卓华丽老师位列其中。为了深入走进卓老师的育人故事,笔者一行对卓老师进行了采访。

卓华丽老师,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2021级本科生辅导员、研究生党支部书记。13年来,累计带教学生2000余人。所带学生多次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此外,卓老师针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建立学生台账,形成2万余字谈心谈话记录;自2021年成立“大学生心理讲师团”以来,已开展40余场朋辈宣讲和沙龙活动;获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积极参加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和党支部书记等专项培训20余次;参与编撰著作2部,主持及参与校级课题7项;获得“济南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济南大学优秀辅导员”“济南大学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二等奖”“济南大学优秀班主任”等荣誉。

根系深扎,于时代土壤润物无声

“眠云机尚在,未忍负初心。”谈及成为辅导员的初衷时,卓老师表示这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信念。她始终认为,大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成型、人生方向确立的关键时期。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能在学生迷茫时给予指引、在困惑时提供支持,这种“陪伴成长”的价值感,正是吸引她投身这一岗位的核心原因。其次,她希望成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桥梁”。高校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联结,她希望通过辅导员的工作,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同时将学校的育人理念以更贴近学生的方式传递下去。

多年来,卓老师一直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在辅导员的岗位上已坚守了13年。当被问及是什么支撑她走了这么久时,她坦言:“学生的成长与反馈是最大的‘勋章’”。工作初期,她常常需要处理学业预警、人际矛盾等具体问题,难免感到有压力与迷茫;但随着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向她分享人生规划、情感困惑,甚至毕业后仍会联系她探讨职业发展。这种“亦师亦友”的信任,让她深刻感受到这份职业的不可替代性。

辅导员的工作琐碎繁杂,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充满着“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支撑我走过13年的,不是某一个瞬间的感动,而是无数个与学生相伴的日日夜夜。”这些时光里,有凌晨送生病学生去医院的夜晚,有毕业季看着学生穿上学位服的笑容,有多年后收到学生“谢谢老师当年的帮助”的信息……这些微小而温暖的片段,让她坚信: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她真诚地说,“只要学生的成长需要我,我就愿意一直做那个‘点火人’”。

在如何做好一名高校辅导员这一命题上,卓老师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最重要的是具有共情能力,这需要辅导员老师能“蹲下来”平视学生,不以“管理者”的姿态居高临下,而是从学生的视角理解他们的焦虑,如学业竞争、就业压力、情感困惑等。她谈到,曾有学生因家庭经济压力隐瞒病情坚持上课,通过观察其异常状态并主动沟通后发现,他深夜兼职白天上课的疲惫背后,是“不想让家人担心”的倔强,此时共情不是简单的安慰,而是帮他处理现实困境,链接学校勤工俭学岗位与医疗补助资源,让他感受到“被看见”的温暖。此外,做好一名辅导员还需要用经验换信任,分享自己或往届学生的真实经历,如职场挫折、成长弯路等,让学生明白“困惑不是个例”,拉近心理距离,比如可以告诉学生“我也曾在你们这个年纪为论文熬夜到凌晨,为求职焦虑到失眠,你们遇到的问题,老师或许能帮你少走些弯路”。

但是在工作中往往充满挑战,当下在面临“大学生躺平”这一新的时代命题上,卓老师坦言,“00后”学生将“躺平哲学”解构为“对抗内卷的正义”,传统说教完全失效,用“80后”的思维辅导“00后”注定失败,必须保持“代际学习”能力,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们才能帮助他们更好的向前。

躬身耕耘,于育人之路架起桥梁

“昂首自前路,低头自耕耘。”卓老师在成立“大学生心理讲师团”过程中承担具体执行工作。一方面,卓老师制定严格选拔标准,通过公开招募、面试、试讲等环节筛选出10名首批讲师,并邀请学院心理学专业教师围绕心理学理论、演讲技巧、案例分析等内容开展系统培训;另一方面,她统筹策划宣讲主题与形式,结合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特点设计涵盖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学业压力应对等主题的课程包,同时协调学校各部门资源保障场地、宣传、后勤等事宜,推动讲师团顺利运转。

在成立讲师团之初,她希望通过学生担任讲师的形式,以同龄人的视角分享知识经验,让心理健康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减少大家对心理问题的抵触回避心理;同时让讲师团成员在学习分享中提升心理韧性与助人意识,带动更多同学关注心理健康,形成良性循环。在带领讲师团过程中,活动也深化了卓老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这之后,她更加坚信“创新教育形式、激发学生主体作用”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重要路径。

在育人之路上,卓老师积极扮演“引路人”的角色,指导多位学生获得“宋健奖学金”、国家及省政府奖金以及“挑战杯”和“创青春”国家级奖项。当谈及怎样帮助学生走得更远时,她提到,“我要做的从来不是‘操盘手’,我要做的是帮助他们找到热爱之光,然后站在幕后为他们挡住不必要的干扰,让这束光尽情闪耀”。在卓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坚定的目标、灼灼的热爱与不懈的坚持,于不足中奋进,望远山而立行。访谈中,再次提起他们的时候,卓老师的眼底也溢满骄傲,在育人之路上,卓老师以微光点燃教育原野,架起学生自我实现与社会蓬勃发展的桥梁,为社会进步不断培养卓越人才,注入不竭动力。

苔花破土,于教育原野关怀托举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在学生管理中如何刚柔并济地运用育人智慧是辅导员的必修课。管理学生是一项繁杂且充满挑战的工作,卓老师在平衡“严格管理”与“情感关怀”方面有着深刻的见解。她认为,这两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严管是底线原则,关键在于把握“刚柔并济”的尺度,让学生在规则中感受到尊重与支持。卓老师分享了一个故事,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她对“刚柔并济”的感悟。她所带的21级王同学,在大二时被学校给予了纪律处分。但卓老师认为,仅仅惩戒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经过深入调查,她发现王同学家庭关系复杂,其不当行为是长期受家庭环境影响的结果。于是,卓老师不仅为他介绍兼职以改善其经济状况,还时常关心他的生活,帮助他调整心理状态。在卓老师的关怀与引导下,王同学逐渐回归正轨。这让卓老师深刻体会到,严格管理不是冰冷的“规训”,而是为学生划定安全的“成长边界”;情感关怀不是无原则的“溺爱”,而是用耐心和智慧点亮他们心中的光。辅导员的工作,本质上是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而这份唤醒,需要刚柔并济的艺术。

在处理校园安全突发事件或是学生心理危机方面,卓老师始终遵循“快、准、暖”的操作标准。“快”即分秒必争,抢占生命救援的“黄金时间”;“准”是抽丝剥茧,精准识别危机的“核心矛盾”;“暖”则是以心换心,让制度之外充满人性温度。对于贫困学生的关爱与帮助,卓老师也有独到的方法。她秉持“用真心换真心,让每个梦想都有破土的机会”的理念,从多个方面为贫困学生提供切实帮助。在经济帮扶层面,利用学校的各类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岗,助力困难同学顺利完成学业。在学业关注上,留意困难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他们合理平衡兼职与学习的时间,避免因兼职影响学业。同时,给予贫困学生更多的心理关怀,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状态,鼓励他们多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克服自卑心理,改善人际交往问题,避免怜悯式关怀,用尊重代替同情,让贫困学生在尊严中成长。教育是每个人实现梦想的途径,卓老师用她的智慧与爱心,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诠释着刚柔并济的艺术,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星海为笺,写给学子们的远行书

在人生重要的岔路口,每位学子都面临着就业与深造的双选题。关于这个命题,卓老师这样说“这两条道路并非非黑即白的对立面,而是需要根据个人发展蓝图进行动态组合的多元选择。对于准备踏入职场的同学而言,尽早绘制清晰的职业坐标图至关重要;选择继续求学的学子,则需叩问内心:是渴望在专业领域继续深造,还是将升学作为缓冲过渡的权宜之计?希望大家牢记‘自我实现’才是贯穿始终的主旋律,明白每一条路都有它的意义”。正如乔布斯所言:“你无法通过向前看,去理解你走过的路;你只能回头看,明白它的意义”。在指导学生的问题上,卓老师一直尽心尽力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把最终的选择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请相信,眼前的每一段路,都是最好的选择。当你坚定地迈出步伐,生活会回应你的勇气和智慧。愿你在未来的日子里,放下过去的遗憾,走好每一个当下,迎接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采访的最后,卓老师送给正值青春路上的学子这样的寄语“希望你们在专业领域深耕不辍,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求真学问;更要在纷繁世界中保持清醒,用责任与善意对待他人,守护内心的纯粹。”

从思政育人的星辰之火,到学生成长路上的温暖灯塔;从危机时刻的坚实后盾,到学术征程的引航明灯,卓老师用日日夜夜的守护写就了无数个关于责任与热爱的故事。此刻,我们不仅看到了“十佳辅导员”的荣誉光环,更触摸到了一位教育者滚烫的初心。愿这份“以心换心”的坚守,能继续照亮更多青春的征途,也愿所有教育者都能在平凡中书写不凡,在细微处绽放光芒。

版权所有 ©2011-2025 济南大学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