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历史智慧 砥砺科技报国

——学习《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的实践启示与使命担当

时间:2025-09-24     来源:科技处     作者:于洋    查看:29   

在机关党委青年理论提升班“同读一本书”中,有幸与组内同学共读《社会主义发展简史》,深刻感受到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波澜壮阔与思想伟力。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挫折到复兴的壮阔历程,让我在理论与历史的交织中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责任担当,也对如何在新时代高校科技工作中践行初心使命有了更深思考。

感悟真理力量,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科技报国初心。《简史》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从《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代代共产党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实践中开辟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作为高校科技服务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事业始终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在党的领导下投身“两弹一星”事业,用科技力量铸就国家脊梁;新时代“天眼”探空、“蛟龙”入海等重大成果,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启示我们必须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在科技服务岗位上做好政策引导、资源统筹和服务保障。

汲取历史智慧,深化改革创新,激发科研生态活力。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一部不断突破陈规、改革创新的历史。从列宁新经济政策到中国改革开放,每一次重大转折都彰显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品格。当前,高校科技工作正面临有组织科研等新课题。书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论述让我深受启发:在科研评价体系改革中,需建立更加注重实际贡献、社会效益的长效机制;在科研项目管理中,既要尊重科学探索规律,又要加强目标导向,推动“自由探索”与“有组织攻关”有机结合。我们应以史为鉴,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优化创新生态上持续发力,释放创新活力。

践行人民立场,强化使命担当,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简史》用大量史实证明,社会主义始终以人民福祉为根本追求。从“消灭剥削”的初心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人民性贯穿社会主义发展全过程。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四个面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着力打通“产学研用”链条,推动科研攻关瞄准“卡脖子”技术等国家重大需求;在科技政策制定中,注重引导科研团队关注社会效益,让科技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这要求我们党员干部既要当好“服务员”,也要做好“联络员”,在科技管理与国家战略、社会需求间架起桥梁。

增强斗争精神,提升能力本领,应对风险挑战。社会主义事业始终在应对风险挑战中前进。《简史》中巴黎公社的教训、苏联解体的警示,都印证了居安思危的深刻意义。当前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高校科技工作面临技术封锁、伦理风险等多重考验。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发扬“两弹一星”精神,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在科研诚信建设等领域完善制度规范,筑牢发展底线。作为党员干部,更要提升政治判断力与风险防控能力,在复杂形势下保持战略定力。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既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更是一盏指引前行的明灯。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及高校科技战线工作人员,我将始终以史为镜、以学促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实际行动,在政策落实中践行“两个维护”,在管理服务中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攻坚克难中彰显党员本色,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版权所有 ©2011-2025 济南大学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