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就业创业关系着亿万家庭福祉,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多次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工作中,我们始终把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采取“三聚焦、两强化”积极开展就业工作服务,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聚焦体制机制建设
深入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就业工作绩效考评机制,定期召开就业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督促各学院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站位全局,咬定全年工作目标不松劲,及时跟进、分析研判本单位就业形势、就业数据,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举措和办法,形成全员抓就业、促就业的工作格局,帮助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心态和就业进展,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充分整合资源,构建完善有效的就业工作联动机制,帮助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指导各学院积极组织开展专场招聘会,将“校院工作一体化”模式落到实处,实现了以招聘会为契机,加深校企深度交流合作,根据学院毕业生就业需求拓宽多种就业渠道,形成了“领导抓、教师推、校友帮、辅导员促”的四级就业助推体系。
二、聚焦就业岗位拓展
构建“线上”“线下”齐头并进、大中小型相结合的校园招聘体系。疫情以来,为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稳步开展,部门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提出了就业工作稳定线、网络线、保障线、满意线“四条线”工作思路,迅速搭建了网上招聘、线上咨询、面试、签约系统、线上就业指导的完整体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实现每位毕业生就业服务全覆盖,为学生提供24小时全天候网络招聘服务和电话咨询。持续深化访企拓岗,把访企拓岗作为学院常态化任务贯彻落实,按照“校领导联系学院、校院协同联动、多部门参与”的工作要求,依托学科、学术、校友、产学研等资源,集聚全校力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服务。累计走访企业超过1000余家,提供岗位15000余个。积极开展校地企对接活动,邀请各地人力资源产业协会和行业协会进校开展相关活动。
三、聚焦毕业生思想引领
注重就业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互融互通,积极引导毕业生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奉献社会,鼓励毕业生主动到重点领域就业、到社会民生领域就业、到基层就业。认真落实“万名博士、十万硕士、百万大学生创业齐鲁计划”,开展“留鲁就业宣传月”活动,积极引导毕业生留鲁就业,到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十强”产业领域就业。邀请市中区征兵办到校开展征兵政策宣讲,组建以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为主的征兵宣传志愿者队伍,利用招聘会开展征兵宣传,鼓励大学生到军营建功立业。大力宣传新疆、西藏定向招录及西部计划相关政策。通过“就业先锋”“就业故事”等榜样的力量征集宣传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求职。学校2015届摄影专业本科毕业生张认,现任喀什市荒地乡党委书记,2023年初当选为第十四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代表、农业农村专职委员会委员,获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生荣誉称号。
四、强化精准就业指导
建立健全就业育人支持体系,针对不同年级开展“四级”精准就业指导及主题教育活动,打造多层次、立体化“云就业”服务体系。一年级结合入学教育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生涯发展目标;二年级开展专业探索活动,引导学生认知专业、熟悉专业、热爱专业,营造“学在济大”的良好氛围;三年级开展就业力精准指导报告,从八个影响个人就业力的维度进行测试,生成学生个人“就业力”诊断报告。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如简历制作、公考之路、留学导航等分类就业指导活动;四年级引导毕业生积极参加求职应聘,顺利实现就业。
五、强化服务提质增效
打造多层次、立体化“云就业”服务体系,推动移动端与互联网数据、功能互通互融,实现云就业信息精准推送。开展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进一步完善就业帮扶机制,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帮扶工作台账,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开展重点帮扶,切实落实实施教育部宏志助航计划,加强政策宣传,组织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开展线上线下就业能力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顺利实现就业。针对学业困难学生,开展专项帮扶,努力提升学生毕业率及毕业去向落实率。开通就业心理咨询和帮扶热线,为毕业生提供舒缓压力的渠道,加强毕业生就业安全教育。
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就业工作先后获得山东省就业创业工作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2023年在就业工作及时奖励中获省集体记功,在“红黄绿”亮灯分类评价中进入就业工作“绿灯”先进高校名单。毕业生是学校最直接、最有力、最根本的人才培养成果,毕业生就业情况是检验学校育人成效的重要指标。我们将牢固树立就业育人和“全校一盘棋”理念,认真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同学校立德树人、教育教学工作有机融合,推动产业、行业、企业、专业、就业“五业联动”,多措并举、高效有序地推进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