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山东省第三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济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王建成喜获一等奖的殊荣。
王建成教授的学术生涯,是与文艺理论、美学领域紧密相连的。他长期致力于艺术学理论的研究,不仅对该领域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梳理,更重要的是结合时代背景和现实问题,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观点。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博览群书:以思想火花照亮学术之路
王建成教授自幼便对读书展现了浓厚的兴趣。在很小时候,他就爱上了读书,不管是文学名著,还是历史、哲学、人物传记等方面的书,他都会如饥似渴地去阅读。出身农村的他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没有多余的钱去买书,他就想方设法地去借书来读。在他13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去姨妈家,偶然发现了冯梦龙的《全绣像古今小说》,他便埋头阅读起来,临走的时候还想着把书拿走,姨妈感到非常奇怪,上面基本上是文言文,你能看懂吗?后来还是表哥帮忙,他才如愿以偿。他认真地从头到尾反复读了好几遍,并且背诵下来了书里的好多诗词。有一次他去表姐家,发现了杨沫的《青春之歌》,当他向表姐夫提出借阅的时候,表姐很奇怪,你才多大,能看懂吗?得到一本喜欢的书,简直是天大的喜事。其实,他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已经阅读完了四大名著,上面的文言文也没有难住他,他甚至在初二时期就能用文言文写信。初中毕业以前,他已经读完了一大批经典著作,如巴金的《家》、茅盾的《子夜》、老舍的《四世同堂》、沈从文的《边城》等。《保卫延安》《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新儿女英雄传》等书籍也培育了他浓厚的家国情怀。
每个人都有很多童年的回忆,而读书则成为王建成童年时期最幸福的回忆。那时的幸福,也许是赶集时吃上供销社卖的香喷喷的包子,而王教授却把父亲给的零钱在集市上买来一本旧书,虽然是饥肠辘辘地回家,怀里的旧书却让他欣喜若狂。当别的孩子在街头巷尾疯玩的时候,王建成却抓住每一个机会读书。幼时的他不仅要帮着大人干农活,还要不时地去割草、放羊,但是繁重的活计并没有影响他阅读的数量。人们发现,东平湖畔的原野里,有一个牧童手捧书本,远处的羔羊正在悠闲地啃着青草。尽管东平湖对岸的青山掩盖住了更高的天空,但是书籍里深埋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王建成在孩提时代就已经踏上了探寻知识宝藏的漫漫之路。
“我有一种伤痛,那就是中学时代无法实现订阅报刊的愿望,”王建成说,“由于条件不好,我当时只能订阅半年的《春笋报》。”而那个时代的《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作文通讯》《语文报》等刊物,深深地吸引着求学少年的心。多少次,王建成像追星族一样,期盼着见到乡村邮递员,甚至对邮递员特有的绿色服装与绿色自行车产生了眷恋。今天,电子阅读已经非常流行,可王建成教授却一直坚持多年以来的习惯,坚持每年订阅《文艺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读书》《咬文嚼字》等报刊。“报刊尤其是报纸,是学术战线上的轻骑兵,常常传递着学术上最前沿的信息。”王建成如是说。正是因为每天的及时阅读确保了王建成教授能够时刻闪烁着思想火花,使他得以在学术快车道上驾轻就熟,时刻能眺望着学术的最前方,也开拓了他独特的学术视野。博士毕业以后,他就深入艺术学理论研究领域,为日后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泥泞到美景:艰辛科研路上的幸福长跑
尽管学术起点之路充满了泥泞,但真正的强者不会轻言放弃。王建成教授正是通过见缝插针的方式来科学谋划时间,当别人在娱乐的时候,他却在学术的起跑线上奋力前行,不断把泥泞甩在身后。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合理的科研计划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安排时间,提高研究效率。管理好每一天,才能确保一年或者半年的目标得以完成。王教授来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出一张张贴纸,把一天要做的事情简单列举好,并且专门留出科研时间,晚上临睡觉前,再把一天的任务梳理一下。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张张累积了无数足迹的纸条,都会被整齐地保存起来,隔一段时间再翻出来看看,自己也会反省,按照规划去安排时间。明确的科研目标可以激发研究者的动力,帮助自己保持前进的方向。胸怀科研大志,追求卓越,才不惮于在学术道路上披荆斩棘。
“一个好汉三个帮”,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眺望远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王建成教授时刻保持一颗谦虚的心,不断向学术达人求教。他坚持学习即生活的原则,时刻捕捉最新的学术信息,也同导师、学术同仁等保持着紧密联系,不仅在遇到学术难题时向专家请教,而且在完成初稿后,也恭恭敬敬地请老师、同学或同仁帮助,提出修改建议。有时候一个人闷着头搞科研是必要的,但是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会使自己豁然开朗。王建成特别注重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他认为跟大师的零距离接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不管是全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还是全国高校影视传媒联盟年会,他都会准时参加。打通学科壁垒,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这也是一个学者应该具有的胸怀。
熟悉王建成的都知道,他有一个大而坚固的笔记本,上面的观点摘抄、读书心得写的密密麻麻,而这样的厚厚的学习笔记足足有十余本,读研时候导师的要求成为他十多年如一日的习惯。“第一步是把书读薄,第二步就是再把书读厚。”他不时地拿出这些笔记,再度温习以前的研究心得,好多火花也在此时迸发。当别人在电脑上写写画画的时候,他仍然坚持每天都要进行写作,写作内容不仅包括学术心得,而且包括随笔及文学创作。“生活写作化,写作生活化”是对王老师生动的写照,每天的练笔让他时刻保持着文如泉涌,而写作上的困顿又促使他坚持阅读,读与写在王教授身上得以统一。
科研不仅是一场艰辛的长跑,更是一场充满乐趣和幸福的旅程。当一个人真正投入到学术之中去,就会发现科研本身不仅是一个磨炼意志的长跑,更是一种精神享受。顶天立地:在艺术理论领域的突出贡献
王建成教授坚持的学术生涯,是与艺术领域紧密相连的,他长期致力于艺术学理论的研究,不仅对该领域的理论原点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梳理,还结合时代背景和现实问题,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观点,可谓是顶天立地的学术。
在2023年的山东省第三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王建成教授的论文《文化艺术产业化时代的美学重建》以其前瞻性的的学术观点、严谨的论证荣获一等奖。该论文不仅是对文化艺术领域的一次深入剖析,是对当前文化自信、文化传承、文化发展问题的深刻反思和前瞻性思考,更是对积极建构中国本土化的艺术理论的深度思考,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弘扬有着积极的意义,十分契合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其实,早在十年前,王建成深刻洞察到信息时代的来临带给文化艺术的强大冲击,结合读图时代的到来写出了论文《图像的霸权与阐释的拯救》。论文指出图像逐渐取代文字成为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人们正在面临从语言主因型文化向图像主因型文化的深刻转型,给人们的审美心理与审美观念带来很大的影响。正是因为论文从现实中来,又深刻反映着现实,2011年该论文荣获山东省第六届刘勰文艺评论奖。
“顶天立地”原意是指头顶着天,脚踏着地,在这里借用来形容学问的高远和坚实。顶天,意味着学问要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要能够触及到学术的前沿和高峰;立地,则意味着学问要脚踏实地,有坚实的基础和实践的支撑,也就是必须能够促进社会尤其是文化的发展,而王建成坚持做“顶天立地”的学术的立场,也是他在学术界屡获殊荣的深层次原因。
王建成始终将自己的学术与学以致用联系在一起,始终关注社会现实,勇于承担知识分子的责任,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在文艺领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在艺术学理论领域深耕细作,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不仅是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还是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中国马列文论学会会员、山东省民俗学会会员,在诸如“中国传统音乐曲牌及其传承研究学术研讨会”、“山东文旅融合发展创新研讨会、”、“第二届中国文化经济学青年学术前沿论坛”、“第六届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坛暨两岸文创本科学术联盟会议”等高端学术会议上担任主持人并提交了相关论文,引起了良好反响。
王建成还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担任中国高校影视传媒联盟会员、山东省高校影视传媒联盟理事、济南大学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的研究员等,在影视评论、涉外演艺、外事智库上发掘新的学术增长点,从而使自己的学术道路越走越宽。坚守美育初心:履行学术担当责任
王建成教授深知,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追求学术上的卓越,更要承担起立德树人与服务社会的责任。除了将学术转化为立德树人的优势以外,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成果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他作为教育部艺术与科技山东省美育专家库成员积极投身美育,发挥专业特长,将自身的专业知识、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投入到学校美育工作业中,以推动学校美育工作的深入发展。他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开发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美育课程。《音乐美学》《音乐文学》《艺术概论》这些课程可以涵盖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能力。教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王建成教授不仅以歌词写作、剧本写作为突破口参与艺术创作活动,而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美育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升艺术技能和审美素养,组织学生参与校外的艺术比赛和交流活动,如指导学生到济南一中、济南泉海学校、济南育才中学参与学校美育,助推中小学合唱、民乐、艺术节团等的发展,为研究生、大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为中小学生拓宽接受美育的路径。他还积极参与到山东省美育浸润行动计划之中,将目光聚焦在乡村中小学,围绕美育课程教学、美育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美育教师队伍建设4个关键环节积极设计活动方案,并担任多个单位的艺术指导教师。在群众美育方面,王建成教授坚持走进基层,到农村去,到社区去,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去。济南市槐荫区“艺术槐荫建设”推进以来,王建成积极参与其中,以“艺术特派员”的方式走进街道开展“艺术指导”,在基层文化队伍、文化骨干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艺术创作等方面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他还与《老干部之家》杂志社合作,积极发展老干部艺术事业,担任山东省老干部合唱团艺术顾问,为老年美育献言献策。
一个人的学术担当不是仅仅体现在论文论著上,还体现在对社会和公众的责任感和介入社会、服务社会等方面。王建成教授多次受邀参加政府部门的政策咨询会议,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特色小镇规划、县区文化发展等方面献言献策,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合理建议。他撰写的咨政建言报告曾成功入选山东省委的《成果要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他还积极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和评论,以学者的身份为公众提供理性思考和价值引导,多次参加电视问政节目,还担任济南电视台“有话好好说”栏目的嘉宾,为社会美育发展贡献力量,展现了知识分子知行合一的良好风貌。
面对未来,王建成教授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他深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他将继续秉持“求真、创新、奉献”的学术精神,深入研究艺术学领域的前沿问题,为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坚持立德树人的原则,积极培养新一代的艺术人才,为文化发展、文化传承担当有为,决心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以学术之光照亮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