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记忆

时间:2024-10-16     来源:文学院     作者:吕旭蓉    查看:1042   

大学,是少年心灵翱翔的高峰,是梦想熠熠生辉的舞台。转眼间我已步入大四,即将告别我的大学———这个承载了我满满回忆的地方。我的大学生活以学习为主旋律,以丰富的课余生活作为协奏曲,奏响独属于我的细碎璀璨的成长乐章。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我的大学,我认为是“播种”“耕耘”与“收获”。

我的大学记忆的第一个关键词是“播种”。

当18岁的我带着青涩的脸庞步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我的大学生活便开始书写。初入大学的我很懵懂,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只是怀着对语言文字的热爱认真听每一节课,勤恳地学习每一门课程。大一时的我起初像高中一样扎根在茫茫书海,却被海量的专业知识、无从下手的长篇论文、学习模式的改变拉入盲目内卷的漩涡。投入的精力和付出的回报不成正比,内心也非常的迷茫和痛苦。在不断地学习和思考过后,我逐渐意识到大学期间的学习比起成绩上的竞争来说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全面发展。比起盲目地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找准自己的专业兴趣点,有效地协调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走出自己的一隅天地,读更多的书籍,感受更加广阔的天地,用自己的青春青睐世界的每一寸土地和历史。大一的时候,我对现代汉语这门课程非常感兴趣,经常和我的老师们谈论各种语言问题,慢慢地,我越来越沉迷于语言学的海洋中,每一个语言现象的分析,每一次语言理论的学习,都让我坚定了我想要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信心,语言学和各个学科产生的神奇的化学反应也让我啧啧称奇,于是一颗小小的满载着理想的种子在心底发芽。

我的大学记忆的第二个关键词是“耕耘”。

“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想在秋天收获,春天就要有付出。时间不会偏爱一个不劳而获的人,于是在理想那颗种子播种下后,我开始了漫长的耕耘期。每到期末,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大灾难”,七八门专业课,背诵量特别大,我硬啃下每一本厚厚的专业书。面对冗长厚重的文学史,我一点一点地记下每个名词解释,每一位作家的代表作,阅读各种各样的专著。复习过程是非常痛苦的,但学习文学的过程是非常有趣的。透过一个作品了解各种各样的角色,透过人物的眼睛感受不一样的世界。在本科三年期间,我读过大量的书籍,涉及不同的领域,不断提高我的专业素养。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本科阶段语言学知识的学习对我来说是十分轻松的,每个期末周复习厚重的文学史的时候,语言学专业课反而成为了我枯燥复习时光的调味剂。在找寻好自己的专业兴趣点后,我依然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与此同时我也不断扩展自己的专业视野,学习前沿的学术理论。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协调学习和生活,在闲暇时光我走进田野感受大自然,阅读感兴趣的书籍,加入组织社团,勇敢竞选班干部组织班级活动,这些都让我不再是高中时只会埋头苦读的我,而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拥有富足精神世界的我。

我的大学记忆的第三个关键词是“收获”。

如果说大一到大三是播种期,直到大四我才终于迎来了我的收获期。在三年的不懈努力下,我拿到了保研名额。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准备资料、复习专业课上,终于在几个月的努力之后,我在网站上看到了一行字:亲爱的同学,你已被录取为我校的硕士研究生。至此,我大学期间的主线任务终于完成了,我获得了探索更高知识领域的机会。虽然这个过程充满了遗憾,但我一直都认为,没有一步路是白走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为了让我见到每一处别样的风景,每一次的转身都是为了让我在街角遇到不一样的人。虽然到达终点的路途上苦难重重,但是总有些人会为我点起路灯,感谢所有给予我爱的人,当然我最要感谢的,是忍受着零下几度的寒冷和四十度高温都仍然坚持去图书馆学习的我,是受挫后能马上调整学习方法考到满意分数的我,是面对任何困难都能够勇往直前的我,一个成长的、独特的我。

春日的播种不仅是对大地的回馈,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它启发着我们,一个微小的努力,都有可能孕育出巨大的成果,让我们珍惜春日的时光,用心播种,耐心等待,相信大家都会迎来秋的馈赠。

版权所有 ©2011-2025 济南大学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