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好正是扬帆时 奋楫逐浪启新程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我校社科工作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4-12-25     来源:社科处     作者:任慧颖    查看:293   


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命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报告提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加快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进程,并为其打造新引擎、注入新活力、提供新视角。相较于以往,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更加光荣,责任更加重大。

我校社科工作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党和国家、区域工作大局为宗旨,以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己任,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引领,以内涵式发展为根本,持续聚焦高级别科研项目、高质量研究成果、高水平师资队伍等,努力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开创新局面。

一、以制度为抓手,完善社科工作管理机制

第四次党代会的召开,开启了我校“开新局、冲一流”的新征程。为贯彻落实我校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全面实施高层次科研提升工程,顺利完成“十四五”发展规划任务和“冲一流、进百强”的阶段性目标,有效促进科研创新能力提升,2023年7月出台了《济南大学高层次科研提升工程行动方案》。该纲领性文件提出坚持目标导向、坚持协同推进、坚持有序组织的工作原则,并对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高水平科研队伍建设、高层次科研平台构筑、标志性科研成果培育、重大科研成果转化、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工作做了具体的规划和部署,为我校社科工作提供了具体明确的行动指引。

为健全我校科研成果奖励体系,2023年8月出台了《济南大学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评选办法》。该办法坚持质量导向,将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重点对45周岁以下教师的有价值、有影响社科研究成果进行评选和奖励,鼓励广大教师出精品、出力作。

为深入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文社科研究成果,有效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优化学术生态,提高我校人文社科研究水平和影响力,2023年12月出台了《济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类业绩评价办法》。该评价办法坚持质量导向、目标导向,兼顾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依据多元评价标准,鼓励人才的多样化发展,提高了我校人文社科的学术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此外,学校还先后修订了《济南大学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济南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及违规处理办法》等管理文件,进一步完善社科工作制度机制,提升社科工作管理效能。

二、以问题为导向,紧抓高级别科研立项工作

科研立项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对于推动学科发展、促进学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我校社科立项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坚持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秉持“以项目凝练学术方向、以项目打造创新团队、以项目培育优质成果”的工作理念,有序组织、协同推进。一是强化主体责任,形成规范化科研立项工作流程。在高级别科研项目的立项工作中,形成学校、学院、教师三位一体的工作责任体系,以及“广泛发动———集中培训———分学科论证———全面把关———及时跟进”的工作模式。社科处统揽全局,及时把握科研立项工作的新动向、新形势、新要求,科学全面部署,强化组织管理;各学院不断完善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路,有序组织项目的申报和论证,提高工作实效;广大教师坚守学术初心,立足学科前沿,夯实研究基础,切实提高科研项目的攻关能力。二是打造项目“蓄水池”,健全高级别科研项目的培育机制。为鼓励优质的研究课题竞争高级别科研项目,学校设立“国家社科基金预研项目”,定期组织专家对已获立项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等进行评审遴选,打造高级别项目“蓄水池”,通过经费资助、专家指导等形式提高相关课题在国家级科研项目竞争中的实力。三是挖掘项目申报信息,拓展科研立项渠道。为争取更多的立项机会,除做好常规立项工作外,社科处根据我校的学科研究方向和特色,密切关注国家各部委的项目申报动向,挖掘项目申报信息,拓展科研立项渠道,为广大教师争取更多的学术研究资源和机会,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近三年,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5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获批省部级科研项目165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15项;纵向科研经费2200.47万元。

三、以质量为根本,培育标志性研究成果

高质量研究成果的产出有助于加快学科发展,促进学术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其数量的多少直接体现了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为提高研究成果的产出数量和研究质量,增强学校的学术影响力,近年来社科处多措并举,不断健全标志性研究成果培育机制。一是实施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提高研究质量,培育高水平研究成果。以高级别科研项目为抓手,强化对立项课题的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等环节的管理和督导,提高项目研究质量,积极培育具有主体性、原创性、较高学术思想价值的基础研究成果和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应用研究成果。二是分学科组织学术论文工作坊,提高学术论文的撰写质量。近年来,《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办刊质量快速提高,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借助这一学术载体,相关学院、学科举办多场学术论文工作坊,先后邀请数十位期刊编辑对我校文科师生的学术论文撰写和发表进行指导。三是严格遴选标准,提升校级出版基金项目资助成效。瞄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组织专家科学遴选,对高质量研究报告进行资助,鼓励老师在权威出版社出版发表,力推精品力作。

近三年,获得鲁迅文学奖1项,丁玲文学奖1项;获得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项15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获得市厅级优秀科研成果奖51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9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12篇;出版学术著作41部。

四、以效果为先导,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

青年教师是学术研究的最强活力,其研究能力既关系到学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一直以来,学校坚持创新支撑,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强化高水平科研队伍建设,尤其注重青年教师的成长和能力提升。一是打造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环境。出台《济南大学新引进人才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发挥制度激励作用,引导青年教师及早明确学术研究方向、加入科研创新团队、启动科研工作。同时,在校级科研立项、校级优秀成果奖评选、上报项目推荐等工作中,重点向优秀青年教师倾斜,为其提供成长空间、发展资源、支持资金,营造健康的学术生态。二是每年度制定并实施《人文社科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活动方案》,浓厚科研氛围,强化青年教师的学术交流。着重从高级别项目申报、社科优秀成果奖培育、高水平科研论文撰写、高质量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促进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全方位提升。各学院、各学科积极举办多样化的学术活动,加强学术交流,为青年教师提供拓展学术视野、把握研究前沿、共享学术资源的平台载体,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促进学校社科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校社科工作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机制,坚持创新发展;进一步凝练研究优势,打造学术高地,坚持特色发展;进一步打破壁垒,强化学科交叉,坚持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渠道,整合研究资源,坚持协同发展。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济大社科人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务实的作风,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贡献济大力量。

版权所有 ©2011-2025 济南大学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