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思绽慧成清“秀”步履不停逐劲风

——访济南大学师资博士后李秀秀老师

时间:2025-04-02     来源:     作者:学生记者 陈利康 戚晨瑜 许馨洁    查看:89   

李秀秀,济南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秦晓春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植物光系统I红移机理的研究,在高等植物红移相关方向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代表性第一作者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 (2024)、FrontiersinPlantSci-ence(2023)等SCI期刊上。现主持第76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之一,获2024中国山东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

学建同步,开启科研之路

李老师硕士就读于济南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当年入学时正值学院迁址前夕。自从学院搬入特教楼后,李老师便加入到学校新聘入的导师秦晓春教授的团队,成为了秦教授的首届学生。她的科研之路是与导师一起建设实验室开始的。实验室初创之际,她们一边进行学术研究,一边购入实验设备。每到一台新的仪器,大家都非常兴奋,如获至宝般的小心呵护着。在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她们不仅是科研的探索者,更是这片科研热土的拓荒者。李老师作为实验室的首届学生,遇到问题虽没有师兄师姐的帮助,但正因如此锻炼了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和导师之间的联系。秦晓春教授不仅经常带领他们一起进行一些基础实验,而且还会和大家一起进行文献解读与交流。随着后期实验室的逐步完善,实验室的成员也越来越多,李老师说到:“与后期加入的老师们与其说是师生关系,不如说他们更像是自己的师兄师姐,遇到问题总是能够倾囊相助,对自己的科研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受到老师们的影响,在后续帮助师弟师妹们的过程中,李老师也是倾尽全力,作为实验室的大师姐积极帮助分析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师弟师妹们相处得很融洽,李老师也乐在其中。

随着实验室设备的日益完备,课题组教师团队逐渐壮大,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师们汇聚于此,怀揣着各自的科研梦想与追求。实验室在时间的洗礼下,愈发充实有序,从设备的添置到专业人才的汇聚,形成了强大的科研合力。对于一个实验室而言,每位成员都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团队之中,大家既是师生亦是伙伴,面对科研难题,共同破解,实验室内弥漫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发挥所长,携手共创科研成果。他们坚信,个人的力量虽有限,但团队的力量能成倍放大。在这条科研之路上,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并肩作战,定能摘取那璀璨的科研硕果。李老师说,秦晓春教授永远是课题组最坚实的后盾,无论是理论设计还是实验完善,在大家遇到问题时她总能提出宝贵意见,更不吝联系国内各方资源,帮助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为团队研究工作保驾护航。

笃行不怠,深耕科研之田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淘金者需在无数次的选择中,一点点剔除杂质,方能觅得真金,科研之路亦是这般。任何一项学术成果的诞生,都绝非旦夕之功。李老师近期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有关高等植物光合捕光机理的研究成果便是如此。

硕士阶段,李老师经历了从专业入门到逐步精通的过程。起初,她广泛涉猎领域文章,逐渐熟悉自己的研究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能够精准追踪领域最新文献,掌握前沿动态,实现了在专业领域内的稳步积累与进步。进入博士阶段后,在导师秦教授的指导下,她开始在前沿领域探索新方向,专注于植物近红外光捕获机理的研究。面对国内外多个研究课题组的竞争,她努力开辟新思路,最终,在一批实验材料中发现了网纹草在近红外光捕获上的独特之处,从而开启了对网纹草光系统I的深入研究。这一研究过程从宏观的表观现象出发,最终深入至微观原因的探究,贯穿了她整个博士学习阶段。

对李老师而言,实验是科研旅程中的重要一环。在这个阶段中,李老师也遇到了各种挑战与难题,而详尽的实验记录则成为她应对这些挑战的关键工具。每一份实验记录,都真实再现了实验的全过程,既记录了操作步骤与实验结果也体现了李老师对科研的严谨精神与对真理的不懈探求。在每一次实验过程中李老师总是反复推敲、细致检查,确保记录准确无误,不遗漏任何细节,脚踏实地地推进科研进程。

然而,科研之路并不只是解决实验难题以及得出实验结果,后期如何将实验成果转化为学术论文并成功发表,成为她面临的新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李老师需要精准梳理实验结果,将复杂的实验数据与现象转化为清晰的图表与文字。每个图表都经过她精心设计,力求准确传达实验结果,同时满足出版的美学标准。对于整篇文章的思路,她更是反复推敲、精心打磨,确保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在这之后,还需要秦教授的最终指导和严格把关,唯有如此,方能赢得期刊审稿人的认可,将科研成果推向更广阔的学术舞台。

无论是在实验环节还是文章撰写阶段,李老师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科研之路布满未知与挑战,她深知高效的学习是确保科研顺利进行的关键。李老师尤为注重科研工作的“有效时长”,即全身心投入创造性思考、问题解决与实验设计的高效时段,同时警惕长时间连续工作可能带来的效率下滑与身心疲惫。科研之旅,是探索未知的过程,正是这份对未知的执着追求,激励着李老师及所有科研工作者勇往直前。

身份转变,走向科研新阶段

科研之路,是一条漫长而深远的道路,它承载着无数科研人的梦想与追求。对李老师而言,这条道路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轨迹,更是其对科学真理不懈探索的见证。博士后阶段,是对李老师科研道路的一次深化与拓展,不仅预示着学生生涯正式结束,更是人生新篇章的开端。

李老师选择进入济南大学工作有着对培育自己多年母校的感激以及对科研的热爱,希望以后用自己的努力回报母校对自己的培养,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上更上一层楼。也有对教师工作的向往,希望能够将自己所学传授给更多的学生,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因此,博士后阶段对李老师来说,既是一个继续深造的机会,也是一个向教师职业过渡的桥梁。

经过近半年的博士后工作,李老师深刻感受到了博士后阶段与学生阶段的显著差异。在博士后阶段,自主性成为了她解决问题的核心,自从进入博士后阶段以来,不再像学生时代那样,被导师紧密地指导和安排,取而代之的是独立思考与自主决策。这种自主性的养成,不仅体现在实验设计上,更贯穿于整个科研过程中。现在更多的时候需要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设计实验方案,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不断推动科研工作的进展。

李老师谈到除了实验设计上的自主性探索外,博士后的工作还需要不断提高规范表述自己的科研思路的能力。博士后阶段的工作还涉及到科研计划书的撰写及科研基金的申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科研基金是进行实验、产出科研成果的重要支撑,也是对科研思路的认可。在撰写科研计划书时,需要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实验设计、预期成果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阐述。这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科研基础,还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思维。而科研基金的申请过程,则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过程,需要与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科研人员进行比拼,争取到有限的科研资源。

李老师认为,博士后阶段将自己的科研想法和实验数据整理成文章或报告,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是对科研能力的考验,更是对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挑战。因此,在工作之初,李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打磨、提升自己的文字撰写能力,力求使自己的科研思路表述得更加清晰、准确。李老师认为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取,才能够在科研领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在后续的科研过程中,李老师表示,会继续秉持着对科研的热爱,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投入到博士后阶段的工作中,为自己的科研道路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版权所有 ©2011-2025 济南大学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