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笃志 步履铿锵

——访水利与环境学院优秀保研学子王一琳

时间:2025-04-09     来源:水利与环境学院     作者:王盈洁 杨宇飞 李子涵 潘新萍    查看:142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大学四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征程,王一琳以“破釜沉舟”的魄力,“勇攀高峰”的精神,在思想、学业、科研、实践中全面突破,最终以优异成绩保研至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

破釜沉舟 厚积薄发

王一琳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从入党积极分子到中共党员,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信念”二字的意义,她连续三年获评济南大学“优秀学生干部”“优秀青年志愿者”,并荣获“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成绩是保研的第一块敲门砖,但绝非终点。”学姐深知学业根基的重要性。大学四年,她以“勤学、善学”为座右铭,制定精准学习计划,连续三年斩获校级奖学金,专业课成绩稳居前列。面对计算能力薄弱的短板,她拒绝考前突击,而是选择深耕理论、夯实基础:“日常课堂的思维积累,远胜临时抱佛脚的表面功夫。”她的努力远不止于课本。保研面试中,扎实的专业知识让她从容应对提问,平时的深度思考赋予她分析问题的独特视角。在学姐看来,学习是细水流深的过程,唯有自律与坚持,方能厚积薄发。

谈及科创对保研的作用时,学姐谈道:“创新是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科创拓路,要敢为人先。”她的履历中,科创竞赛占据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到山东省“挑战杯”科技作品三等奖,她以“破局者”的姿态不断突破自我。说到备赛经历时,学姐直言“熬夜是常态”,“为了兼顾学生会工作与项目攻坚,凌晨整理数据、修改方案是家常便饭。但比起消遣式熬夜,项目的完美落地更让我感到值得。”学姐特别强调团队责任感:“竞赛中切忌‘躺平’,只有全情投入,才能将知识转化为真正的能力。”

“在其位,谋其职;任其职,尽其责。”作为学院学生会主席和班级宣传委员,学姐在多重角色中游刃有余。她首创“任务即刻执行法”,接到工作第一时间落实,避免拖延消耗精力。面对时间冲突,她以“优先级排序”破局,紧急任务高效完成,落下的课程“本周必补”,甚至通宵达旦追赶进度。在同学眼中,她是“永不停转的陀螺”———组织社会实践、策划环保公益活动、带队“三下乡”调研……她将专业所学融入实践,带领团队斩获社会实践报告一等奖,更以“青年志愿者”身份投身公益,践行环保人的初心。学姐认为“知行合一,勇担重任是当代青年的价值坐标,激励着我们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在时代浪潮中挺身而出,用担当诠释青春的意义。”

受访时,回顾保研之路,王一琳坦言“保研是一场信息战,在这个过程中压力与成长并存,主动求助、交流才能打破焦虑。”她鼓励学弟学妹:“坚定目标,破釜沉舟。成绩是基石,但科创能力与综合素养才是未来的竞争力。”“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学姐用四年光阴诠释了“破局者”的魄力。从济南大学到山东大学,从学生会主席到科研新星,她以信念为舟、以行动为桨,在时代的浪潮中劈波斩浪。正如她所言:“破釜沉舟,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为了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前路不足畏,畏在止步行。

砥砺前行 心之所向

保研,是一场无声的战役,亦是理性与韧性的双重淬炼。在大学的四年匆匆时光中,如何进行时间的分配往往困扰着心向保研的莘莘学子,面对这个问题,学姐将大学四年规划为清晰的战略地图。保研资格可以拆解为三个阶段:大一、大二主攻科研竞赛———科创能力逐渐成为高校筛选的重要指标;大三夯实专业基础———高学分专业课决定保研资格,面试更需要专业扎实的知识储备;大四冲刺材料投递———精准匹配院校需求,展现个人差异化优势。在面对保研时,保证自己始终有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目标,将自己面对的困难冷峻地做出拆分才是成功的关键。

保研初期,信息差曾是最大障碍。保研人往往面临不知道如何准备材料,不清楚夏令营和预推免的区别等问题。对此,她的解决方案极具实操性:建立三位一体信息网———向学院教师咨询政策细节、关注5个以上保研公众号、加入3个跨校保研交流群。“主动提问才能打破认知盲区,被动等待只会被淘汰。”

当被问及最大优势,王一琳的回答简洁有力:“我有3篇一作论文、2项国家级竞赛奖项,且能清晰阐释每个项目的创新点。保研本质是价值交换———高校会优先挑选能立即投入科研的学生”。充分的准备才能让保研变得有把握。她提醒,面试中“对项目的熟悉度远比重磅头衔更重要”,她分享了一条笨办法:为每个参赛项目建立问答库,预设50个潜在问题,逐一撰写回答模板。为了争取更多高校的橄榄枝,她提到曾“独自穿梭于城市间,带着行李箱赶高铁、订酒店、深夜独行。这些片段,让她从依赖他人的少年蜕变为独立解决问题的六边形战士”。但纵然困难,学姐却也认为一路上并非毫无光亮。“学院的老师在我最迷茫时给予中肯建议,家人的无条件信任更成为我的精神锚点”。而那些并肩作战的保研伙伴,则被她称为暗夜里的萤火———彼此照亮,共同打破认知边界。

当然保研的过程中,也会有心理压力,学姐以行动为刃,诉说着自己的观点:“有压力说明还有未解决的问题,与其焦虑内耗,不如将压力转化为咨询师长的勇气、完善材料的耐心”。这种问题导向的思维,让她在高压中始终保持清醒,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大学的试错率很高,别怕失败。”

整场采访中,学姐共17次提到规划、9次强调数据、5次剖析逻辑。这份近乎严苛的理性,恰是她在保研红海中突围的关键。“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但走哪条路都需要计算步数”。或许,这就是当代保研人的生存隐喻:在感性与浪漫主义消退后,真正支撑人走向远方的,永远是对目标的冷峻拆解,以及对自我的清醒认知。

韶华不负 远眺未来

王一琳的保研之路,宛如一条蜿蜒曲折的溪流,既有湍急的险滩,也有平缓的浅湾,最终汇入浩瀚的知识海洋。这不仅是一段学术追求的旅程,更是一次个人成长的深刻历练。她的独立性和坚韧心态,如同溪流中的砥柱,使她在面对挑战时能够从容不迫,从每一次失败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化作前行的动力。“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学姐的每一步,都在未来的明天,一步一脚印的印在雪地之中,化为前进的意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她的言语中透露出一种历经风雨后的从容与自信,仿佛那些曾经的孤独与艰辛,如今都化作了她内心深处的力量。

在成功保研后,学姐并未忘记那些在她成长道路上给予支持和帮助的人。她表示:“我首先要感谢学院里的各位老师,在我最迷茫的时刻,他们提供了中肯的建议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我能够在众多保研者中脱颖而出。同时,我也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的每一句鼓励和无条件的信任,都是我精神上的巨大支柱。”

完成保研目标后,学姐并未停下脚步,而是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新的挑战中。面对毕业等难题,她立志要出色地完成毕业论文,为自己的本科学习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她的决心与毅力,让学姐得以披荆斩棘,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书写出自己的璀璨华章。

对于学弟学妹们的未来学习之路,学姐分享了几点宝贵的经验和建议。首先,上课时我们应该要全神贯注,紧跟老师的思路。她强调,课堂是知识的源泉,只有专注才能汲取其中的精华。并且,大学时光对学弟学妹们来说十分宝贵,我们应该学会合理规划娱乐时间,多参与有意义且能提升自我的活动。她认为,大学不仅是学术的殿堂,更是个人全面发展的舞台,是一个试错率较高的阶段,一旦认定目标,就要勇往直前,不要畏手畏脚。同时,多结交正能量的朋友,从他们身上学习优秀品质,汲取正能量。她坚信,朋友是人生路上的同行者,他们的支持与鼓励,能够让我们走得更远。

学姐的保研之路,不仅是一段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一曲青春的赞歌,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茫茫山川,心中虽有迷茫,却依然坚定地迈出每一步。因为她知道,只有走过这段漫长的路,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学姐的坚韧与独立,感恩与奋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版权所有 ©2011-2025 济南大学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