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褶皱处寻找光的轨迹

时间:2025-04-09     来源: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     作者:戚晨瑜    查看:131   

这个寒冬,我在“青鸟计划”的引导下,走进家乡的精神卫生中心,有幸与一群可爱的白衣天使结缘,同他们一起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寒假社会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习了如何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帮助患者走出心灵的阴霾,重拾生活的色彩,更深刻体会到了那句“学一技之长,救数人于困,扬天使之心”所蕴含的深远意义。这段经历让我深切意识到,作为当代青年,我肩上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我们不仅要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更要将个人的成长融入于社会,用智慧和力量为社会带来积极的改变,怀揣一颗温暖而坚定的心,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

初来乍到,我只被分配到三个简单的任务,跟随巡诊、琢磨病历、贴化验单。清晨七点三十分,精神卫生中心住院部的走廊还笼罩在淡蓝色的晨雾里。消毒水与茉莉花茶的气息交织,我跟随主任开始第一次查房,白大褂下摆扫过走廊转角,我们走进第一间病房,这是一个十八岁的女孩,她的病历本上写着“双相情感障碍,混合性发作”,床头摆放着一本《存在与时间》。主任简单询问了她的近况后会特意与她讨论书中的段落,告诉她,“没事的,都会好的”,那一刻,我好像明白了真正的医学人文关怀,是将每个患者还原为具体而完整的人,帮助那些在命运褶皱处倔强生长的灵魂不断向上,独而不孤,行而有力。

巡诊结束,一位年轻的医生给我递来一沓“蓝本本”,“这些是病历,你可以看看,熟悉一下病人的情况”我开始翻阅一本本病历,走进每一位病人,病历上,每位病人的情况和病史都被清楚地记录下来,我在阅读中琢磨实际临床表现与书本中学习的常见症状的异同,在校园里学习的理论知识在这里被运用于实际的临床诊疗,当我看到心理测量量表上的数据转化为诊疗建议,理论模型可以真正转变为病人的康复轨迹时,我才真正意识到学习的知识的意义与价值。

午后,我拿着病历到护士站取化验单并将它们贴上去,化验单分类归档看似机械重复,但却能实在地学到很多东西。学校里对临床心理学的学习多集中在症状表现,但在这里我学会了通过指标数字来观测病人的恢复情况,这是帮助医生指定下一步诊疗计划的重要依据,我意识到这些数字不再是统计学概念,而是患者的求救信号。而这次穿越迷雾的旅程让我懂得,心理健康的维系不仅需要技术的银针,更需要织就包容的锦缎,让每颗蒙尘的心灵都能在春风中重获舒展。

这次走进社会肌理的实践,就像一束光穿透认知的棱镜,打通了我的局限。那些在教材里冰冷的诊断标准,在现实中都是被生存困境重压却依然仰望星空的个体。主任在与我们讨论病历时曾说“我们的工作不是消灭症状,而是帮助他们重建与痛苦共处的智慧。”当抽象的理论在具体生命经验中折射出七彩光谱时,我看见了新时代青年应有的担当,不仅要成为专业知识的载体,更要成为连接理论与人性的桥梁,让每个心灵都能在时代的春风里舒展绽放,在心灵原野播撒春的星火。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我将不再以学习知识为唯一的目标,而将以真正学会知识作为前行的动力,努力发掘书本知识的实际应用方式,不仅要传递心理学的理性之光,更要精耕专业领域,成为托起稚嫩翅膀的暖流,让每个美好的心灵都能在时代的苍穹下,长成抵御风雨的森林,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航线。

版权所有 ©2011-2025 济南大学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