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是一场温暖而持久的守护,在时光的长河中,孕育着无数的希望与梦想。在济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就有这样一位教育工作者———范玉玲老师,她凭借卓越的教学风范,荣获了“最美教师”这一殊荣。近日,笔者有幸与范老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探寻她在教育之路上的成长足迹和坚守初心的力量源泉。
范玉玲,女,1976年2月出生,硕士,教龄26年,济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山东省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济南大学优秀教学奖获得者,济南大学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2项,济南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共3项,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主编山东省优秀教材1部,发表科研教研论文10余篇。
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因磨染是初心
笔者初次接触到范玉玲老师,便被其由内而外散发的知性气质和真诚温暖的亲和力深深打动,我想这是范老师二十六年教育经历沉淀出的独特韵味与育人智慧的自然流露。“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当她回首从教之路,往昔的踪迹清晰如昨,热忱之心亦如新火。
问及步入教育事业的契机,范玉玲老师说:“我家长辈里有两位老师,可能是从小受他们的熏陶,学校对我来说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所以在面对职业的选择时,我自然地选择了教师这一行业。”就这样,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懵懂憧憬,范老师就踏入了教育行业。看似偶然的一场邂逅,却奠定了她一生的追求,从此之后的二十六年如一日,她守心如故,在教育这片热土上不断耕耘,不断收获。
往昔的青涩,今日的斐然。时光流转,当问及如何成长为教学成绩卓越的老师时,范老师谦逊地表示,自己在教学上才刚刚起步,远谈不上卓越。范玉玲老师笑言道,当全身心投入教学之后,勤奋与努力便成为了她的工作常态,如同呼吸般自然。她将全部的热情与执着倾注于教育事业,积极投身国家级一流课程和省级思政课程建设,精心编写规划教材。“其实细细想来,我的现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用十年时间只专注于教学这一件事。也幸得一路上不断有良师益友相助,让这条道路越走越稳。”范老师感恩地说。这十年间,她精心雕琢每一堂课,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为让知识更好地被学生吸收。她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努力挖掘其深度与广度,力求给予学生最全面、最透彻的讲解。范老师一次次的用心教学,成就了一个个少年生生不息的春天。所谓“十年磨一剑”,正是范玉玲老师潜心教学的真实写照。十年的历练让她从青涩走向成熟,从坚定初心到初心依旧。
金科玉律真师范,化雨春风入我庐
叶圣陶先生有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范玉玲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都为学生所称道,所以许多学生都觉得跟着她学习很有收获。在教学上,范老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导者,而非主导者。“优秀的学生从来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他们的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很强,我要做的,是尽可能地引导和启发他们。”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和竞赛是必不可少的。以往经历中,范玉玲老师曾指导学生在山东省软件大赛、蓝桥杯等省级赛事中多次获奖,指导学生申请20余项软件著作权。“在指导学生赛事的时候,我会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人生规划,引导他们明白科创的重要性;之后我会找优秀的学长学姐,找身边的榜样引领学生,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向榜样靠拢,不断进步。最后,从辅助角度,我只需供平台、提要求、常督促,引导他们在正确的方向上付出该有的努力。”
范玉玲老师的教育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学术指导,在十几年的班主任经历中,她用心记录着和学生的点滴瞬间。笔者曾在《山东教育报》读过范老师的优秀征文《师生携手 学海泛舟 在三尺讲台上立德树人》,其中细腻地讲述了范老师和很多学生的故事。谈及这个,范老师眉眼间泛起了笑意。“曾经和编辑聊天开玩笑,我用整整十六年的班主任经历,浓缩成了这篇征文,为我可爱的学生们记录了我们共同成长的日子。”教师发展中心曾经组织过征文分享会,范老师打开当时的PPT同笔者分享,里面有十几张美丽的婚纱照,虽然都是背影,但能看出主人公并不相同。笔者好奇地问,“怎么都是背影呢?”,她说:“做老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所目送的,永远是一批又一批学生渐行渐远的背影。我想用这张讲稿记录我心中学生们最幸福的时刻。”
这种温馨的举措,范老师做过许多。一张张背影照片,是爱的沉淀,平日的鼓励、时常的陪伴,亦是爱的印记。“有些事对老师来讲或许真的不算大事,一次谈话,一个微笑,随手洒下的一点点温暖,但对于困境中的学生来说,可能就是照亮人生的暖阳。”范老师的话令人动容。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范老师用行动诠释教育的真谛,用爱滋润学生的心灵,渡人又渡心。
君欲树人先树己,自当修德后修他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课堂上,范玉玲老师从不吝啬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课堂之下,她也从未停止提升自我学术修养的步伐。在范玉玲老师的最美教师海报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格言熠熠生辉。当谈到这句话时,范老师突然变得严谨起来,“这段话博大精深,对个人的学问修养和道德实践提出了具体要求,于我,受益终生。”她用自身的体会深刻地讲述了对其的理解与践行。
采访中范老师谈道,博学,是广泛涉猎各类知识,学习不应偏于一隅,要广泛涉猎,以拓宽视野、丰富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审问,是在获取知识之后,需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来确认、澄清和加深理解;到了慎思和明辨这两个阶段,则要求我们对获得的知识保持质疑的态度,对这些内容进行仔细、谨慎的思考,考察知识的合理性、逻辑性,辨析真伪,并透彻理解其中的道理;最后一步实践,是知识的最终落实,是检验所学是否有用的重要步骤。范老师尤其强调,学而不行,知识只是空谈。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道理转化为行为。从博学到实践,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来,一步一步去走,毫不含糊,绝不敷衍,就这样把冷板凳坐热,把学问做好,范老师在学术的征程上穿花寻路,撷知识的芬芳,不带半片杂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是一个终身课题,就像范老师说的那样,“学科发展无止境,教学研究无止境,现代社会每个人都要有终生学习的能力。”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她治学精益求精,力求把学问做深做细做实做足。“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作为一名老师,也正是因为范老师的这般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既是范老师研学路上的信条,也勉励着她的学生,激励着他们在求学路上砥砺前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荣获“最美教师”称号后,范玉玲老师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她意识到,这个称号不仅仅是对她过去工作的认可,更是对她未来教育工作的鞭策。“我原来主要考虑教学,而现在想的更多的是育人。如何培养他们的学习意识、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怎样让学生去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数智时代,是我目前思索的方向。”范玉玲老师没有把教育放到空间有限、时间有限的课堂上,而是将教育真正落到学生一生的发展上。她所追求的,是让教育跟得上时代的变化,让学生能力适应时代的要求,让教育之光切实照亮学生的未来之路。在教育这条道路上,无关岁月留痕,不论名利得失,只问千里朝圣,一生笃行。“我希望自己能够称得上教师,而不是教书匠。”范老师真挚的话语深深打动着笔者的心。秉持着这份本真,范玉玲老师在探索教育这条路上,踏着向上的车轮,在漫漫岁月中行稳致远,无问西东。
当谈及同学们怎么样度过有意义的大学生活时,范老师鼓励同学们说:“大学是一个能够让你快速成长的地方。在这里,你会学到终生受益的专业知识,你有大把的机会去试错,你会结识到终生挚友,也可能是同行竞争者。你会邂逅你心仪的人,也可能是你一生永远的痛。大学有无限可能等待着我们去探寻!所以,请同学们热爱济大,怀着一份感恩的心,全身心的投入大学生活中去,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提升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尝试严格的时间管理,不管理想有多遥远,一步一步慢慢接近!”在这里,笔者同广大学生共勉。
朝阳不息,步履不停,范玉玲老师深耕教育的土地,年年如一。“肩负梦的传承,坚守传授知识的本真;担起师的名字,续写立德育人的长诗。”这是笔者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对范老师从教经历的最深感受。从精心打磨课程,一路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到立德育人,用心记录学生一点一滴的成长瞬间,“最美教师”不仅仅是一个头衔,更是对她的真实写照。春晖四方,桃李天下,笔者代表广大学生由衷地祝福范玉玲老师身体健康,万事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