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似海深,如光暖人心

时间:2025-09-10     来源:     作者:    查看:30   

编者按:金秋九月,师恩难忘。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推出致敬稿件。字里行间,是对教师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写春秋的礼赞。愿这些文字,能为默默耕耘的师者,送去最诚挚的节日祝福。

师恩似海深,如光暖人心

文学院 于楚凡

九月的校园里,假期的余温还未散尽,一缕凉风,轻轻拂过书页,也拂过我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风已带着初秋的凉意,日历翻到这一天,仿佛连阳光都变得格外温柔,落在教学楼的窗棂上,温暖了岁月,这些岁月的记忆,像一封未曾寄出的信,致所有在讲台前默默耕耘的老师们。

您总说,“知识是用来照亮的”。您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的每一行字,笔尖划过的每一刹那,口中每一句提点的话语,都像在我们心里点燃一盏灯。灯光下,我们看见屈原伫立汨罗江边,听见鲁迅深沉呼唤呐喊,触摸到莎士比亚笔下流转的诗行。即便身处课堂,我却似乎真切地看到孔子于杏坛传道授业解惑,仿佛穿梭时空的缝隙,站在五四的前夕,感受那时的风云激荡。那些曾经遥远的名字,在您的讲述里,有了体温与呼吸。那些躺在书上的沉默的文字,在您的解释下,变成有生命的故事,在书页上翩翩起舞。

我记得,初春的课堂上,您为我们讲解《红楼梦》,讲到黛玉葬花时,窗外正飘着细雨,您的声音与雨声交织,那一刻,大观园的小径多了一群来自21世纪的人,他们触及书中描写的世界,他们感受到不同的情感,他们闻到了泥土与落花的清香。遥遥一眼,我看到文字从书中走来,走入世界,走入我的心中。

大一开学不久,我们上现代汉语课程。那天讲到汉语方言的差异,几段来自不同地区的方言展示带我理解了语言的美妙。当听到吴侬软语时,我仿佛置身于江南的茶馆,耳畔尽是温柔婉转的声调;而听到东北方言时,又像一下子被拉到热闹的集市,感受到豪爽与热情。那堂课让我第一次真切地意识到,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不再是一门枯燥的专业课,更是承载着一方水土养育的人们对家乡的情感。一句句方言,是语言的美,是人文的美,而您始终在向我们表达这份美。

我也记得,期末的深夜,图书馆外的路灯昏黄,您办公室的一盏灯,一缕微弱的光线仍在亮着,给我们批改论文时动作中透露的疲惫,偶尔微皱的眉头,眼中的思考,都是肩上的责任。那一盏亮到很晚的灯,让我们相信,文字是可以改变人的。

老师,您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也是在我们迷茫时伸出手的人。您教会我们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面对世界的方式———用真诚去感受,用批判去思考,用热爱去坚持。在您的帮助下,我们褪去初进校园的青涩和惶恐,也不再带着少时的冲动和莽撞,我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明白了未来的道路,我们感受到文学的美好,理解到语言的内核,真正透过书本上密密麻麻的文字看到了专业的意义。

今天,我们在校园的梧桐树下,向您深深鞠躬。无论未来我们走向何处,可能在五湖四海,可能在各行各业,您在黑板上写下的每一笔,都将在我们生命的白纸上,留下永不褪色的痕迹。你的每一句教导,将会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未来的某天,在遇到困难,感到困惑的一瞬间,记忆袭来,那一句句教导的话语会成为内心的力量,如一叶轻舟,载着我们渡过波涛,驶向彼岸。而您,将永远成为我们的指路明灯。

在此,祝所有老师教师节快乐。愿您们桃李满天下,春播的种子会在未来的温暖岁月中生根发芽,在世界各地绽放出一片片绿荫,他们也会学着你们的样子,将真诚和热爱传递给更多的人。愿你们的课堂永远充满笑声与思考,迸发知识碰撞的火花。我们终能不负您的教诲,身担传承本色,在各自的路上,继续点亮别人的光。

教师节献礼:难忘师恩,且行且歌

文学院 刘雅婧

敬爱的王老师:

您好!

提笔写下这封信时,心中满是感激与怀念。又是一年教师节,想起您当年在我们高三最艰难的日子里如一盏明灯般照亮前路,便忍不住想向您道一声“谢谢”。

还记得您第一次为我们代课的那天,您穿着白衬衫和牛仔裤,腰间的钥匙串随步伐轻响,风度翩翩地走进教室。那一节《大学之道》,不仅开启了我们对经典的认知之门,也让我们深深喜欢上了您———这位温和儒雅、眼里有光的语文老师。

您的课堂总是别具一格。每讲一道题,您都会把我们的错误思路认真写在黑板上,然后突然侧身、挑眉,眼睛睁得圆圆的,半是严肃半是调侃地问:“我讲明白了吗?”———您从不问“你们听明白了吗”,而是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那样的细致与包容,我至今想起仍觉温暖。

高三第一节语文课,您第一个点我起来背名句。我一时紧张,脑子空白,一个字都背不出。您没有批评,只是轻轻说“再看看吧”,并在最后又一次给了我机会。当我终于背出来时,那句“请坐”让我如释重负,也更坚定了要努力的决心。谢谢您,在我最需要鼓励的时候,用信任为我点亮了一盏灯。

您还自创了许多口诀,帮我们记住那些枯燥的答题技巧;用一个例子反复讲解,教会我们举一反三。这些方法,甚至到了大学我都还在用。您说那是您熬了很多夜才想出来的———这份用心,我们都记得。

而比起学业,更让我感恩的是您带给我的思想启迪。那个关于“小乞丐”的故事,您说真正听懂的人才是“徒弟”而不只是“学生”。您告诉我们:不要自我定罪,该是你的终会属于你。您更以“无怨无悔,且行且歌”鼓励我们勇敢追梦、开心成长。这些话,至今仍在我迷茫时回荡耳边,支撑着我一次次做出选择,也包括转专业那样重要的决定。

您早已不只是我的老师,更是我的“师父”。毕业时您写给我“典则俊雅”四个字,我一直珍藏。尽管高考成绩并不理想,但您的教诲让我学会接纳,也学会在挫折中继续前行。

如今我已在新的专业继续努力,时常会想起高三那段黑暗却有点亮的岁月。是您,用温暖与智慧陪我走过了最无助的日子,也成为我大学里早出晚归、伏案苦读时的精神支柱。

值此教师节,衷心祝愿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美满!您是我求学路上永远的明灯,是我一生难忘的恩师。愿能不负您当年的期望,一直做一个“且行且歌”的人。

是灯塔,亦是朋友

文学院 邱子桐

高中毕业已经接近两年了,很多记忆已经淡忘模糊,但每逢教师节我总会给艳萍老师送去祝福。这是我遇到过的最好的老师,没有之一。不论是教学、性格,亦或是对我的关照,都像独一无二的灯塔,又像亲切的朋友,在我的求学之路上给予润物细无声的关爱教诲。

艳萍老师是一位教学很有个性、性格却又很温和的语文教师。自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理分班后,她便从那时一直带我到毕业。她总是笑吟吟的,印象里从没有见过她严厉批评同学。她就像语文这一学科带给人的感觉,是一位婀娜典雅的江南女子,温和近人。

艳萍老师的课堂独具一格。她从来不制作花里胡哨的课件,使用让人眼花缭乱的字体。她的课件是简单的黑白红,层次清晰、重点一目了然。艳萍讲课从不拘泥于课本、死板教条,她总是让学生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不知不知觉间欣赏语文,感悟语文之美。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学习话剧《茶馆》时,她提出表演话剧的想法,得到了同学们的热切回应。大家分为几个小组精心筹备,用心感受自己所表演人物的形象特点。表演那天,艳萍邀请了班主任以及其它任课教师,大家在讲台上快乐地表演着,老师们津津有味地观看着,一间小小的教室是竟如戏台子般气氛火热。在表演之后,艳萍借着大家的热情为我们详细解读《茶馆》,那些复杂的人物关系不再晦涩难懂。每次的语文阅读课,除了学校统一准备的时政新闻,她还会自费为我们打印各种有意思、有深度的小说、散文等,让我们的阅读变得不那么枯燥。在艳萍准备的资料里,我进入了一个新的语文世界,老师用隽永的文字激发我们热爱文学、热爱语文。

艳萍是我们班里最受欢迎的老师,原因很简单,她曾说希望与大家成为朋友关系而不是师生关系。同学们曾开玩笑道她应该是一名心理学家而不是语文老师,当同学们有什么学习的压力时,她总欢迎我们去找她倾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高三一模考试前夕,当时大家心里都很紧张,艳萍看在眼里。每天晚自习的时候,她都会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留在办公室,叫来三四个同学谈心聊天。那时候,浩如烟海的复习资料以及越来越紧迫的时间,逼得我们喘不上气,好像全世界都在告诉你来不及了,但是艳萍用温柔但是坚定的语气告诉我们:“不要紧张,不论什么结果都是值得期待的。”这话就像一颗定心丸,让我们焦急的心情镇定下来。到现在她说过的话我仍记忆犹新,后来在大学里每当压力大时,我都会在心里默念这些话,让自己镇定下来不再焦躁。

真正让我“迷恋”上艳萍的关键节点是高二的一场谈话。当时她是升旗典礼的负责人,想让我作为代表上台演讲。高中的我学习成绩并不是最突出的,对自己总少些自信。所以当老师找到我时,我唯唯诺诺地不敢上台。艳萍见状,课后与我聊了很久,她分享了之前教过的学生的故事,那位学姐曾经也不是自信的人,但在上大学后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绘画,参加了特别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人也变得阳光开朗起来。

“所以,每个人都有闪光的地方,只是一时没有被人发现,以至于被尘土掩盖、或是被风沙吹去光泽。你要相信,漫长的等待总会过去。会有那么一天,尘土会被拂去,风沙也会平息。”老师语气温和地对我说道。这句话如同春风拂面,拂去了我心中的自卑。最终,我站上了主席台进行演讲。当我站到那方高高的台子上时,我心里并不紧张,反而很激动。演讲一直是我所热爱的事情,我很感激当时的自己没有放弃这一机会,现在的我不再自卑,在大学校园里积极参加演讲比赛。我想,没有艳萍,就不会有今天的我自己。

如今看来,为什么艳萍会在我的成长历程中留下这么独特的意义呢?我想是因为她作为一名教师,做到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共情学生。因为尊重,所以她讲课从来都是让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表达;因为理解,所以她会安慰、开导每个同学紧张繁重的学业压力;因为共情,所以她会用柔软细腻的话语安抚曾经自卑的我。

又是一年教师节,提笔写下回忆时,又想起了与艳萍老师的点点滴滴。正是因为她,我毅然决然地从新闻传播专业转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了一名师范生,我希望能成为下一个“艳萍”,成为一名像她这样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的语文教师。

微光成炬处

文化和旅游学院 黄艺琛

校园的晨昏里,总流转着某种隐秘的光。晨光爬上黑板时,那些站在知识渡口的人,早已将半生学识酿成灯塔的火种,等待着每艘迷航的小船靠近。他们从不喧哗,却让整个季节都浸在墨香与思考的余韵里。

图书馆的穹顶悬着月亮,走廊尽头的办公室依然亮着孤灯。那盏灯像永不熄灭的萤火,照着泛黄的书页与年轻的心事。窗外的梧桐树记得,有多少困惑在这里舒展成新叶,又有多少迷茫化作笔尖流淌的诗行。他们倾听过无数个深夜的呓语,却把所有故事都妥帖收藏,任岁月的风掠过,始终守着那片宁静的港湾。

教学楼走廊的回声里,飘荡着思想的絮语。白发与青丝交织的时光里,那些晦涩的理论长出翅膀,在年轻的眼眸中点亮银河。他们的声音时而低沉如古寺的钟鸣,时而清亮似山涧的流泉,将智慧的甘露,不着痕迹地滴落在求知的土壤。当某句话突然叩响心灵,那些曾沉睡的思维,便如惊蛰后的种子,破土而出。

实验室的玻璃窗映着星斗,白大褂的身影在仪器间穿梭,像守护神秘宝藏的使者。他们将严谨的态度与浪漫的想象,调和成开启未知的钥匙。那些反复验证的公式、彻夜未眠的探索,最终都化作照亮前路的光。即便失败的阴影笼罩,他们也会将挫折酿成养分,让年轻的心灵在磨砺中愈发坚韧。

四季的风掠过教学楼,带走了一届又一届学子,却带不走讲台上那个永恒的姿态。他们站成静默的雕塑,将知识的火炬代代相传。当暮色漫过校园,他们的身影渐渐隐入夜色,可那些播撒在岁月里的微光,却在无数个未来的日子里,汇聚成璀璨的星河,照亮一代又一代人前行的路。

版权所有 ©2011-2025 济南大学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