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分秋色见天地

时间:2025-09-24     来源:     作者:    查看:28   

编者按:昼夜均分、寒暑平衡,大自然以最公正的姿态,铺展丰盈画卷。田野间,稻浪叠金、棉桃绽银,农人收割忙;庭院中,桂香浸风、枫叶初红,归雁掠流云。这既是物候节点,更藏生活智慧。愿你赏秋尝新,于平衡中收获美好,沉淀力量。

平分秋色见天地

文学院 刘若晴

金风送爽,万物敛藏。不知何时起,早晚间的空气多了丝丝缕缕沁凉。方才惊觉一年的时节已流转到了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此刻,暑气已退而严寒未至,阴阳平等交割,一切不偏不倚地停当在美好的平衡中。

国人尚中庸之道,讲阴阳平衡,有着不同门道的哲学,却也有着殊途同归的认可:我们热爱分寸与适度,讲究恰如其分。而秋分的品格与这些哲思不谋而合。

“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所谓平分秋色,正是理想的“半满”,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天地,是天平再度回正的时刻。不是极致的圆满,让人想到盛筵必散。更不是虚空的失落,让人担忧一无所有。夏的苍翠犹然留在层叶之间,秋的爽意已然初绽在洁云之端,一热一冷之间的合宜诞生出明爽的清风,抚慰着行人的心灵,擦亮世人的双目,拂拭出人类理想中好天气的模样。在秋分的金色里,依稀可辨生机的绿意,这是一个行到中处,不急不躁的时节。万事万物不骄不躁,便可不疾不徐地走自己的路。

“春有百花秋有月”,若论秋,少不了谈月。春是鲜花的季节,秋便是月的舞台。秋分过后,阴气渐长,中秋将近。世人皆知中秋赏月,常忘了秋分在前,正孕育着一年中最柔美的月亮。

月的盈亏圆缺,是一捧流动的水,盈盈地波光粼粼。在天空上这一轮亘古不变的圆,如回文诗一般,随时间流逝又回满,诉说着同一道主题。秋分时的月亮听从了阴阳交割的自然指令,阴柔之气步步水涨船高,引发月的潮涌,直至余下一半的姿色不偏不倚隐入浓稠的墨色夜空。宛如一张皎洁的面庞上遮蔽了黑色的轻纱,面纱之下,月亮寂冷的目光俯瞰着大街小巷,细微地望到每一处,乃至草叶上凝结出一滴滴的露珠。秋分之月是一片规整的半月,一篇可以诵读的残章,让人驻足,使人无暇顾及它面纱后的全貌,专注于描绘和雕琢她当下的情状。自此便知完满并非唯一可品鉴的美。朦胧的神秘和显露的皎洁,半月兼有之。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酷暑已然远去,严冬尚未到来,而金色的丰收近在眼前,秋分是期待、是富饶、是深邃。

自2018年起,我国将“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在秋分,让传统的丰收之日成为了国家的丰收节日。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自此,秋分这一古老的节气不仅仅是象征物候变化的节点,更是弘扬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

“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秋分是如此从容,积蓄了雷声,封堵了蛰虫,流水消逝待明年春来,一切都在蓄势之中。这敛藏的中庸之美,在这光与暗的平衡发挥到了极致。那些“半满”的人生瞬间,藏在节气的轮回里,也将在这温和的一刻找到答案:且行稳致远,脚踏实地,勇于告别炙热,也善于接受严寒。万事万物都在永恒的天地间循着不变的规律,却有着各自的精彩,在这秋分,把握生命的尺度,从容地走向丰饶。

天平上的秋分

文学院 崔煜婵

昼夜于此交割,光与暗缔结了短暂的盟约,一年中至为公允的时刻悄然降临了。秋分之际,天地宛如一架庞大的天平,不偏不倚地将十二时辰均匀分割于两端。这般精确的平衡,非为永恒,只是一瞬的妙境,却足以令人屏息驻足,思索造化之玄妙。

秋日的天平上,万物无不呈现出双重面貌。一半是夏之余温犹存,在午后阳光的抚慰下懒散徘徊;一半是冬之序曲已响,在清晨霜露的映照下冷峻浮现。稻田里,金黄的穗子低垂,那是成熟的谦逊,也是生命轮回即将落幕的预告。枫林中,炽热的红叶漫山燃烧,那是壮美的告别,又何尝不是对生命终极热情的礼赞?这秋日的光景,从不单调,它总是同时交织着收获与凋零、丰盈与消减、起始与终章的多重意境。

人心亦如秋日,常悬于两端徘徊。漫步秋径,谁未曾感受过收获后的淡淡惆怅?辛勤耕耘终得硕果,然而喜悦中总夹杂着些许空茫,仿佛目标的达成反而掏空了前行的意义。成熟之前的彷徨则更为微妙,我们既渴望果实的圆满,又恐惧采摘后未知的旅程。而在这收获与未获、告别与启程之间的静谧时分,人生呈现出的正是那种“半满”的状态———既非是完全的充盈,也非是虚空的匮乏,而是处于中间地带的微妙平衡。

这份“半满”,实则是秋分交予我们的人生至理。故园的一缕桂香,之所以能穿越时空萦绕心间,正因它不只是香气,更承载着记忆中未能完全重现的旧日时光;异乡的一盏凉茶,之所以耐人寻味,正因它既有故乡的滋味,又掺入了异地的水土与人生的况味。人生百味,恰在半满之间达到最美妙的平衡。完全的满足往往带来倦怠,极度的匮乏则引向绝望,而那介于其间、既有得亦有失的状态,反而使生命充满了张力与可能。

光影交替的瞬间最是珍贵。秋分的平衡虽短暂,却揭示了宇宙运行的深层规律———万物皆在动态中寻求平衡,在变化中维系和谐。白昼不会永驻,黑夜亦非恒存,正是这交替与流转本身,构成了世界的生机与活力。于是我们明白,生命中的平衡绝非僵化的静止,而是如秋分般,在不断流逝的时间中捕捉那稍纵即逝的完美刻度。

伫立于秋分这一日的天平上,我们既是称量者,亦是被称量者;我们衡量时光,亦被时光衡量;我们审视世界,亦被世界审视。当光与暗在这一刻达到完美的平衡,人心中的夏日与寒冬、收获与播种、喜悦与忧伤,何尝不应寻得那份和谐的共处?

秋分:半满之时

政法学院 吴鹏

秋分时节,站在光影交界处,昼夜悄悄交替,时间停在最公平的点上。太阳到了黄经180度的天顶,阳光直射赤道,昼夜一样长。古人说“分者平也”,早就从日影变化里看出了昼夜均等、寒暑平衡的道理。

这时候人很容易体会到“半”的智慧。黄昏在阳台看出去,阳光把城市切成两半,玻璃幕墙反射着金色夕阳,巷子里已经有了青灰色的雾气。西边天上还留着一点橘红色的光,东边的楼房却浸在灰蓝色的影子里。不热也不冷,刚好在中间的状态,就像白天和黑夜在这里握手告别。

树木这天特别安静。悬铃木的叶子不再是夏天的鲜绿,变成了带点棕色的深绿色,叶子边被秋风吹得微微卷起,好像夏天的吵闹都收起来了。银杏叶尖有点发黄,在枝头轻轻摇晃却不掉下来,树汁慢慢往树干里收,存着力气。

田里的稻穗低着头,金黄的一片像波浪。饱满的谷粒把稻秆压弯了,看起来好像很柔弱,其实是结满果实后的自然谦虚。最沉的稻穗低得最厉害,颖壳上的细毛沾着露水,就像农民弯腰感谢土地。

天显得更高更蓝,像洗过的布。云很稀,像画里的留白,慢慢飘着。大雁排成人字飞过去,不慌不忙地往南飞,队伍在风里稍微调整一下。领头的雁叫得清亮,告诉后面的雁路怎么走;后面的雁拍翅膀很整齐,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

街上人的穿着也变了。姑娘们收起凉鞋换上薄毛衣,老爷爷摘下遮阳帽戴起布帽子。不用穿得像夏天那么随便,也不用裹得像冬天那么厚,一件牛仔外套或者针织马甲,刚好应付早晚的温差。

空气里有种特别的味道。不是单一的花香或果香,是太阳晒过的稻壳味、雨后泥土的腥甜味、刚红的枫叶的微涩味,混着干草香,很干净。菜市场里板栗香、桂花糖藕香混在一起,公园里有松针的苦味和苔藓的湿气。说不出具体从哪来,一呼吸就能感到清凉,提醒你秋天真的来了。

晚上来得比以前早,六点刚过路灯就一盏盏亮了。黄色的灯光透过梧桐叶照下来,地上有明有暗。天边还留着点淡粉色的光,慢慢和霓虹灯混在一起。这时候的城市最温柔,大楼玻璃映着灯光的影子,广告牌的光照着等车的人。白天的忙碌过去了,深夜的安静还没到,回家的路上有点自己的时间,脚步声和落叶声混在一起,心里不慌不忙的。

生活的道理常常藏在“半”字里:花开一半最好看,因为有希望也有分寸;喝到微醺最舒服,酒让理性放松却不糊涂;杯子装一半水最安心,不会因为空而着急,也不会因为满而担心。秋分告诉我们,完美不一定是全满,月亮圆了就会缺,水满了就会溢,动静平衡才是本来的样子。

秋分是个转折点,像夏天到冬天的过渡,是阴阳平衡的中间点,也是大自然的道理。站在这个节气上,明白寒来暑往是正常的,不用为白天变短难过;看到庄稼成熟、大雁南飞,就知道要到新地方得先告别,有收获是因为之前的等待。在光影交界的地方,能看到时间的公平,万物的谦虚,告别的勇气,还有“半满”的生活哲学。

如此,四时流转有序,人生循节而行,于半满之时见大智慧:半满即为大满。

光明与黑暗的等比数列

文学院 刘雅婧

秋分这一日,济南的天空被撕裂成两半。我立于十一教学楼廊间,凭栏而望,但见远处黑云压城,暴雨如注,而近处却阳光斜穿云隙,将湿漉漉的网球场照得发亮。天象奇异,一半是夏末最后的狂怒,一半是秋日初临的清明。正是在这光与暗交割的缝隙中,手机屏亮起,母亲发来一张家门前的银杏———雨水将半黄叶子打落在地,混入泥泞,宛若时光碾过的痕迹。

我忽然怔住了。这树自我踏入大学时便站在那里,如今竟已走过两个春秋。2025年的青春恰如这秋分时节的天空,被无形之手剖成两半。回望大二这一年,得失在心秤上摇晃:学业中庸,人际关系尚可,然而那些本该属于青春的漫游与探险,却如同窗外被暴雨打落的银杏叶,无声无息地消融在时间的泥泞里。聊天框中止在六月的学长学姐,此刻正各自在图书馆的某个角落,与行测申论或考研真题搏斗。我仿佛看见明年的自己,也将如此走入那场人人都要经历的“大雪深埋”。

秋分之后,北半球的夜将一日长过一日,直至冬至极暗。然而天道循环,暗极必明。这光暗消长何尝不像人生的隐喻?我们总在光明与黑暗的交替中前行,每一个“半满”的状态都是生命最真实的写照。母亲常说我太过贪全,殊不知世间完美多属虚妄,恰如秋分这一日的公允———毫不偏袒地平分昼夜,正是要人明白平衡的智慧。

那些未能成行的旅行、那些错过的风景,或许本就不该被简单地归为“失去”。它们更像秋分后渐长的黑夜,为来年的光明蓄势。我在统计综测成绩时忽有所悟:人生价值的计量从来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如四季轮回般的整体平衡。那些看似虚度的时光里,何尝没有埋下成长的种子?正如被雨水浸透的银杏叶,腐化为泥,终将成为明年新绿的养分。

天凉了,我裹紧外套。这简单的动作忽然让我明白———面对必然到来的黑暗,重要的不是哀叹光明的短暂,而是学会在渐寒的日子里为自己添一份温暖。站在大三的门槛上,前路依然迷雾重重,但秋分这一天教会我的,正是在不确定性中保持从容的艺术。

光与暗永远在博弈,得与失始终在流转。惟其如此,我们才更要在每一个“半满”的瞬间里,既珍惜手中所有,又不失对未来的期待。当第一缕桂香穿过雨后的空气飘来,我知道这就是秋分教给我们的哲学:在生命的缝隙处看见完整,在黑暗渐长的季节里,提前储存足够照亮自己的光芒。

此刻天空已渐澄明,暴雨洗过的世界格外清新。光与暗的缝隙正在弥合,而我知道,下一次这样的分明要等到春分了。但无妨,人生本就是一场漫长的秋分,我们永远走在光暗交界线上,带着半满的行囊,从容走向属于自己的丰饶与深邃。

版权所有 ©2011-2025 济南大学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