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掠过济大的树梢时,总带着几分轻悄的絮语。我独身静立,与一片蜷曲的银杏残叶对视———叶尖染着浅褐,脉络里似藏着整季的课堂铃声,还凝着傍晚漫过教学楼的橘粉霞光。
	秋叶飘飘,秋意绵绵。漫步在校园,忽有一阵强风卷过,我忙攥紧卫衣领口半阖着眼,怕细碎的枯叶飘进眼底。待再睁眼时,急风已远,可那风的余劲,仍推着香樟枝桠间摇摇欲坠的残叶往下落。
	意外的是,它落下的模样,全然没有我预想的凄凉———反倒带着几分暖意,几分俏皮,打着旋儿飘向地面。脑中忽有一道白光闪过:原来我所听见的秋的叹息,分明藏着几分温柔。
	那些银杏、枫红,封存在朋友圈的相片与写生本的画框里;那些熬了一夏的爬山虎,能借着它的凉意,攀得再高些,把一夏的坚持,酿成看得见的风景;那些抱着书本两点一线的人,会因它的清凉,暂歇脚步,在操场旁的长椅上深吸一口裹着桂花甜香的柔风。
	这何尝不是秋献给校园的颂歌?
	细想起来,校园的秋本就是诗意勃发的季节。从《蒹葭》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悠远,到杜甫《秋兴》八首的沉郁;从欧阳修《秋声赋》里的哲思,到郁达夫《故都的秋》里的清味。这些藏在课本里的秋意,总在此时与眼前景致重叠———秋在我们的青春记忆里,从来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中秋有室友围坐分食月饼的闲情,重阳有社团组织登高赏菊的雅致。秋高气爽里藏着篮球场边的落叶与教学楼后的夕阳,这些细碎的瞬间让秋有了温度,也让诗意融进了校园。而这份对秋的偏爱,早已随课堂上的讲解,刻进我们的青春印记里。
	比起春天的万物复苏、姹紫嫣红,校园的秋的确多了几分清冷。可也正是这份清冷,让我们能从盛夏的热闹里窥见时光的流转,从开学的期待与忙碌之间,牵出对成长更深的思索。
	苏轼曾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这话本是谈文字的境界,可放在校园时光里,同样透彻。青春需要积淀,熬过夏的蝉鸣与燥热,待在秋日的教室里沉心积累,方能懂得平静专注的珍贵。校园的秋亦是如此:走过春的萌发、夏的绚烂,从繁盛归于静谧,把热烈藏进内涵,它教给我们的,何尝不是青春最质朴的忠告?
	思绪回来时,我仍站在熟悉的林荫巷口。层次分明的树荫在红砖墙上叠着,扎眼的枫红与满地金叶,像被裱进了无形的画框。忽然明白,济大的秋从不是沉默的。它藏在银杏的脉络里,躲在枫叶的褶皱中,裹在桂香的浮动间,正用最温柔的私语,把校园的秋意,说给每个留心的人听。
	凉而不寒的风再一次拂动衣襟,这一次,我望着满园秋光与远处教学楼的灯火,心底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