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第50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CPC)亚洲区域赛的金牌证书递到肖远志、丁浩宇、程明达手中时,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的赛场里,三个穿着深蓝色队服的少年紧紧抱在了一起。作为程序设计界的“奥林匹克”,ICPC以高难度、高强度著称,本届赛事汇聚了229所高校的400余支队伍,其中81所是
“双一流”高校———而济南大学这支跨专业组建的队伍,不仅填补了学校在该项赛事的金牌空白,更用5小时的从容博弈,书写了青春与代码的热血篇章。
近日,我们专访了这支名为“Asthenights,rein-carnation”的金牌团队,以及他们的指导老师蒋彦、蔺永政,听他们讲述那些藏在键盘敲击声里的日夜,那些跨越专业的默契,以及那些让代码发光的青春品质。
备赛:冬夜里的代码心跳
ICPC的赛场从不是“临时抱佛脚”的舞台,每一块金牌的背后,都是数百个日夜的沉淀。
“每天早上8点到实验室,晚上11点关门才走,周末也很少休息。”肖远志推了推眼镜,语气里带着轻描淡写的坚定。作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生,他是队伍里的“算法大脑”,负责拆解复杂问题的逻辑框架。“最开始是刷往年的真题,后来是跟着线上赛训平台练,平均每天要做5-6道题,遇到难题卡一周都是常事。”丁浩宇是队伍里的“代码手”,负责把算法思路转化为精准的代码。他记得去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实验室的暖气坏了,三人裹着羽绒服对着一道动态规划题死磕。“那道题的状态转移方程特别绕,我们试了七八种思路,提交了十几次都是‘WrongAnswer’。”丁浩宇笑着说,“当时程明达从包里摸出三桶泡面,我们一边啃凉掉的面条,一边对着屏幕画状态图,直到凌晨两点,肖远志突然拍了下桌子:‘用滚动数组优化!’提交之后看到‘Accepted’的那一刻,感觉整个实验室都亮了———窗外的天,刚好泛起了鱼肚白。”最特别的是程明达———这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生,是队伍里的“跨界选手”。“我大一的时候偶然接触了编程,觉得用代码解决问题像‘给现实世界写公式’,特别有成就感,但跨专业的基础差距像一道坎。”程明达说,“刚加入队伍时,我连‘链表’是什么都不清楚,肖远志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实验室,把他的算法笔记抄给我;丁浩宇陪我练调试,从‘少打一个分号’的低级错误,到‘边界条件遗漏’的逻辑漏洞,他们把自己的经验拆成细碎的知识点,一点点喂给我。”
指导老师蒋彦看着这三个孩子从“新手”成为“主力”,语气里满是欣慰:“很多学生一开始热情很高,但ICPC的训练太‘反人性’———重复的刷题、反复的调试、无数次的失败,像在黑暗里摸路。但这三个孩子不一样:肖远志能对着一道题死磕一周,丁浩宇能把代码改到‘零冗余’,程明达能顶着跨专业的压力跟上节奏,他们的‘磨剑’,是真的把日子浸在了代码里。”
深夜的实验室里,屏幕的蓝光映着三张年轻的脸,键盘敲击声穿过冬夜的寂静,成了青春最清晰的心跳。那些被代码填满的晨昏,那些泡在实验室的日子,是他们递给赛场的“入场券”。
协作:跨越专业的思维共振
“我们的队名‘Asthenights,reincarnation’,翻译过来是‘如夜重生’,其实是说‘我们三个凑在一起,就能把死题盘活’。”丁浩宇笑着解释队名的由来———这支跨专业的队伍,最大的优势恰恰是“不一样”。肖远志是“战略层”,擅长把实际问题抽象成算法模型;丁浩宇是“执行层”,能快速把逻辑转化为无bug的代码;程明达则是“补位者”,材料专业的空间建模能力,总能在几何题、模拟题里撕开突破口。“有一次训练赛遇到一道三维空间几何题,要求计算不规则零件的投影面积,我们信息专业的思路是‘坐标遍历’,但复杂度是O(n2),肯定会超时。”肖远志回忆,“程明达突然敲了敲草稿纸:‘你们可以用材料力学里的投影变换矩阵,把三维坐标转成二维平面,再算重叠区域———我课上学过这个!’我们照着他的公式改了代码,不仅通过了,运行时间还比预期快了三倍。”
这种跨专业的思维碰撞,离不开日常的默契磨合。“我们定了个‘三分钟规则’:遇到分歧先各自讲三分钟思路,不许打断,然后一起对着样例数据‘验错’。”程明达说,“有次因为一道‘贪心题’吵起来:我觉得‘局部最优就能推全局最优’,肖远志坚持要加‘动态规划验证’。最后我们分别写了代码,用极端数据测试———我的思路果然在‘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出错了,那天晚上我们一起把‘贪心算法的适用边界’整理了三页笔记。”
指导老师蔺永政是队伍的“幕后协调者”,他说:“很多队伍输在‘内耗’,但这三个孩子的协作是‘1+1+1>3’。肖远志稳,能压得住节奏;丁浩宇细,能堵得住漏洞;程明达灵,能破得了僵局。他们的‘同袍’,是真的把对方的短板当成了自己的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当信息的逻辑、代码的精准遇上材料的建模,三个少年用协作织就了最坚固的“战术网”。
赛场:5小时的从容博弈
10月19日的赛场,5小时的倒计时牌亮起时,肖远志的手心微微出了汗———但他很快深吸一口气,按住了丁浩宇准备敲键盘的手:“先读题,按难度排序。”
“开场前1小时很顺,我们接连过了三道题,实时排名冲到了前10。但第四道字符串题卡了———提交两次都是‘TimeLimitExceeded’(超时)。”丁浩宇说,“当时我的手指都抖了,屏幕上的‘超时’提示像针一样扎眼睛。肖远志突然把我的草稿纸拉过去:‘先跳题,攻后面的资源分配题,回来再优化复杂度。’”程明达立刻接话:“那道资源题我练过类似的,用‘优先级队列+贪心’就能解。”三人立刻分工:肖远志写算法框架,程明达查边界条件,丁浩宇敲代码———20分钟后,屏幕上跳出了“Accepted”的绿色提示,排名又往上跳了三位。等再回头看那道超时的字符串题时,肖远志突然拍了下桌子:“用哈希表预处理子串,把O(n2)降到O(n)。”程明达立刻算了算哈希冲突的概率:“用双哈希就能规避!”丁浩宇手指翻飞改写代码,提交———“Accepted”!“赛场里的5小时,每一分钟都像在‘走钢丝’:既要抢速度,又不能出错。”指导老师蔺永政在观众区盯着实时排名,“我看到他们卡题时,没有慌着乱改代码,而是一人查思路、一人调参数、一人看其他题,那个节奏特别稳———这种‘徐行’的从容,是备赛里无数次失败练出来的。”
当最后一分钟的提示音响起时,他们的队伍已经过了7道题———在400余支队伍里,这个成绩足以锁定金牌。“走出赛场的时候,太阳刚好落下来,把影子拉得很长。我们三个一句话都没说,只是笑着拍对方的肩膀———手心的汗还没干,但心里特别踏实。”程明达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赛场的风浪里,他们用备赛磨出的沉稳,把代码写成了最稳的船。
收获:不止金牌的青春勋章
金牌证书被小心地收在实验室的柜子里,但三个少年的收获,远不止这一张烫金的纸。“拿到金牌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备赛时一起吃的凉泡面,想起冬天裹着羽绒服敲代码的夜晚,想起卡题时肖远志说‘再试最后一次’。”程明达的眼睛亮了起来,“这些东西比金牌更沉———它让我知道,‘热爱’不是‘一时喜欢’,是‘明知难还能扛’;‘团队’不是‘凑在一起’,是‘你卡壳时有人递梯子’。”肖远志则把这次经历当成了“成长的试金石”:“ICPC比的不是‘谁代码写得快’,是‘谁能在高压下保持逻辑清醒’,是‘谁能和队友把劲儿往一处使’。这种能力,不管我以后做开发还是搞科研,都是底色。”丁浩宇已经开始带着学弟学妹练题了:“现在我们三个成了‘绑定’的朋友,吃饭、上课都凑在一起。我们想把这种‘代码热血’传下去———不是说一定要拿金牌,是想让更多人知道,对着屏幕死磕的日子,其实特别酷。”
指导老师蒋彦对这支队伍的未来充满期待:“他们打破了学校的金牌空白,更给其他学生立了个榜样———不管是哪个专业,只要有热爱、肯坚持、会协作,就能在自己的领域发光。接下来我们会依托这个团队建ICPC训练营,让更多‘磨剑者’找到同袍。”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牌是青春的勋章,但那些藏在代码里的日夜、默契与成长,才是他们最珍贵的“战利品”。
在济南大学的校园里,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有人在实验室里磨剑,有人在团队里并肩,有人用热爱跨越专业的边界。而ICPC赛场上的那枚金牌,不过是青春筑冠路上,最闪亮的一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