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这不仅仅是一个庆祝丰收的节日,更是对农业、农民和农村这“三农”在国家发展中不可动摇的肯定和颂扬。“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农业与社会文明、个人品德之间有着密切而不可分的关系。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乃人民安身立命之本。而粮食的根本是农业,是农民辛勤耕耘而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民们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丰收,也为国家粮食安全的稳定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而今我们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应该深刻体会到农业、农民和农村这“三农”的重要性,更应该意识到一代又一代的农民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如同一座丰碑屹立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怀禾下乘凉梦”。他既是杂交水稻的奠基人,更是现代农业科技的先驱。袁老如同一粒种子深深扎根于大地,扎根于基层,带着水稻科技不断向上生长。“禾下乘凉梦”不仅是对农业科技的美好憧憬,更是袁老一生奋斗的真实写照。他用智慧让贫瘠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让亿万人民摆脱了饥饿的困扰。在他的引领之下,我们见证了农业科技与智慧农业的蓬勃发展,也看到了新一代“新农人”的崛起。
而今“三农”主旋律在新时代的曲谱之上奏响,“农”之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农业不再是传统的耕作方式,而是融入了更多的科技与创新;农民也不再是单一的劳动者,而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农村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土地,孕育作物,也孕育着人;相信土地,已然成为一种信仰。“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不仅是对农业的坚守,更是对乡村未来的期待。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到来,也提醒着新一代的我们去热爱土地,敬畏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对农业丰收的庆祝,更是对农民劳动价值的肯定和颂扬。它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城市与农村,让人们共享那份来自大地的馈赠。农民丰收节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节俭美德,也让我们认识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重要品德,更让我们更加珍视那些默默付出的、日夜辛劳的农民们。
如今的美好生活是用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创造出来的,年轻人也更应带着“农”的精神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然后回馈于社会。让我们一起庆丰收,续写美好“三农”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