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希冀 步履不停

——访文学院优秀保研学子王子昕

时间:2025-04-02     来源:文学院     作者:龚悦 柳蓝天    查看:96   

青春如诗,岁月如歌。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有人以笃行铺就星光,有人以坚韧书写华章。大学是成长的舞台,我们既要坚守初心,攀登一座座高峰,又要心怀壮志,去触摸更高的天空。胸有沟壑,迎风而立;梦挂星辰,踏风而行。这次,笔者有幸采访到了文学院优秀保研学子王子昕。

王子昕,文学院2021级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本科生,中共党员,曾任济南大学校记者团团长,连续三年获得校一等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共获得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社会工作先进个人、

“词达人”省赛三等奖、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大赛全国一等奖等荣誉奖项十余项,现已推免至安徽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行远自迩 笃行不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子昕在文学理论的积淀中领悟了求索的真谛。大一大二的专业基础课以理论为主,需要大量的背诵和记忆,期末备考时,那些在十教和图书馆一遍遍朗读和背诵的“苦行僧”般的日子曾让她倍感压力。但她总能与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对文学的热爱,让我在枯燥的背诵中找到了光。文字下的真情与哲思,总能让我忘却疲惫”。“学问之道,贵在得法而非贵在勤苦”,大三的学术训练彻底颠覆了她对专业的理解,文献梳理与论文写作不仅赋予她逻辑建构的能力,更是在打破“标准答案”迷思后,引领她走向自主探索的学术新境。“拓展课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的学术视野。我开始懂得如何从文献中抽丝剥茧,如何用逻辑构建自己的观点。”

师范类课程的实践经历则为她的成长注入了新动力。当“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理念照进现实,微课设计与教学实践重塑了她的认知维度,从青涩的课堂演练到真实讲台的从容驾驭,她顿悟表达艺术不仅远超越知识传递,更是思维火花的传递媒介。“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碰撞。这段经历让我学会独立思考,也让我明白———无论未来是否站上讲台,表达与沟通都是终身必修课。”

逆水行舟 终见繁花

保研之路,道阻且长。王子昕用“黑暗中的长跑”形容这段经历。保研过程中最困难的就是在投递过程中不断经历各类院校的一次次拒绝,好像在黑暗中赶路,看不见前方也看不见希望。夏令营的惨淡收场曾让她一度自我怀疑,预推免阶段更是在9天内辗转四校面试。这的确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持久战中,勇气和坚韧同样重要。她说:“就像跑800米,过程煎熬,但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所有的汗水都成了勋章。”最终,安徽大学的录取通知为这场鏖战画上句点。在这场青春的逆水行舟中,她获得了宝贵的人生体悟:无论是斗志昂扬还是焦虑万分,在挑战来临时,不要退缩,逆流而上,勇敢去做,因为没有退路,所以只能向前,总会到达终点。

回望来时路,有太多值得感谢的人,有一直悉心指导、鼎力帮助的老师和学姐们,有互相打气、互相陪伴的保研同学们,有任劳任怨不离不弃陪伴她、关心她的朋友,还有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的家人。凡是向她伸出援助之手的人都值得被深深铭记。而她也会将爱和温暖传递下去。“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她鼓励学弟学妹们在学业、竞赛、实践中多多尝试、勇敢跨界,为青春留下多彩的注脚。

心有所信 方能行远

“穿过暴风雨,我已不再是原来那个人。”在经历磨难和打击时,她总会想起村上春树的这句话,一遍遍默念着为自己加油打气。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所以,在困难“进行时”,不妨暂且跳脱出去,回顾“过去时”———以前是怎样克服类似困难的?畅想“将来时”———等度过这道难关,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从过去的经验中汲取力量,或者从未来的美好中减轻焦虑,都能帮助我们度过眼前的暴风雨。

谈及个人优势,她认为自己的心态很稳,在面对一系列挑战和磨难时,都能够尽快调节好心态,全力以赴。她的思想比较独立且有主见,虽然当前的经验和眼界尚且有限,做出的选择并不是最优最好的,但遵从自己的本心能让她更自由地奔跑、更义无反顾地投入。即使会经历诸多磨难,一路走来也并不平坦,但这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

目有繁星 沐光而行

如今的王子昕,正潜心阅读文献、打磨毕业论文,为研究生阶段的学术生涯蓄力。谈及未来,她眼神坚定:“本科的遗憾在于学术深度不足,希望研究生期间能弥补这一短板,在古代文学领域扎得更深。”

采访的尾声,她真诚地留下了自己对学弟学妹们的寄语:“我的济大故事已经结束了,但你们的故事还在书写中,且必将写出更精彩更灿烂的篇章。认清方向,遵从本心,无怨无悔地走下去。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愿你我都能在坚持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青春的故事没有终章,在王子昕的笔下,早已写满对远方的期待。

版权所有 ©2011-2025 济南大学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