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一场温柔的思念

时间:2025-04-02     来源:     作者:    查看:117   

编者按:人间四月芳菲天,柳绿桃红梨花白。清明节即是节气又是节日。从节气上来说,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从节日上来说,它是一个传统的祭祖日。清明之际,令人触动的不仅是草木吐绿的春景,还要祭拜祖先,追忆先人。清明传承着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

清明,一场温柔的思念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 姜佳雯

春风轻拂,带着丝丝凉意,吹开了漫山遍野的花朵,也吹起了人们心底那层薄薄的尘埃,清明,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来了。

清明,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这一天,用他们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道出了清明的凄凉与哀愁;韩翃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则展现了清明时节的繁华与热闹。这些诗句,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让清明这个节日,充满了文化的底蕴与魅力。

清明,更是一个充满温情的节日。它是一个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是人们表达对先人思念之情的日子。每到清明,无论人们身在何处,都会纷纷踏上归途,回到那片生养他们的土地,去祭拜那些已经逝去的亲人。在墓前,人们摆上鲜花、供品,点燃香烛,然后深深地鞠上一躬,默默地祈祷,希望先人在另一个世界里,也能过得安好。这简单的动作,却蕴含着最真挚的情感,是对先人的缅怀,也是对生命的敬畏。

小时候,我总是不理解清明的意义。那时候,我只觉得清明是一个放假的日子,可以和家人一起出去踏青,欣赏春天的美景。直到有一天,我跟着父亲去给爷爷扫墓,才真正体会到了清明的含义。爷爷去世的时候,我还很小,对他的记忆很模糊。但当我站在他的墓前,看着那块冰冷的墓碑时,我的心中涌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感。父亲告诉我,爷爷是一个很善良的人,他总是乐于助人,对家人也很好。他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却一直留在我们的心中。那一刻,我明白了,清明不仅仅是祭拜先人,更是一种传承,是将先人的品德和精神传递给下一代。

清明的天气,总是变幻莫测。有时阳光明媚,有时却细雨霏霏。但无论天气如何,都无法阻挡人们祭祖的脚步。细雨中的清明,更有一种别样的意境。雨丝轻轻地落在脸上,凉凉的,仿佛是先人在天国的眼泪,诉说着他们对亲人的思念。而阳光下的清明,则充满了生机与希望。人们在祭祖之后,会带着孩子一起去踏青,欣赏春天的美景。田野里,金黄的油菜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山坡上,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竞相开放,像是在欢迎着春天的到来。孩子们在花丛中奔跑嬉戏,笑声回荡在田野间,让这个清明充满了欢乐与活力。

清明,也是一个让人思考生命意义的节日。站在先人的墓前,看着那一座座坟墓,我不禁思考,生命究竟是什么?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经历了喜怒哀乐,经历了生离死别,然后又悄然离去。生命虽然短暂,但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有的人一生平凡,却过得充实快乐;有的人一生辉煌,却也终会逝去。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它的长短,而在于我们如何去度过它。我们是否珍惜了身边的人,是否努力地追求了自己的梦想,是否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一些美好的东西。清明,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去思考这些问题,去感悟生命的真谛。

如今,清明的习俗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文明祭扫的方式。鲜花祭扫、网络祭扫、植树祭扫等新的祭扫方式,既环保又文明,逐渐成为主流。这些新的祭扫方式,虽然形式不同,但所表达的情感却是一样的。它们都承载着人们对先人的思念,对生命的敬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清明,是一场温柔的思念。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去缅怀那些曾经陪伴过我们的人,去感悟生命的美好与脆弱。它让我们明白,生命虽然短暂,但我们可以通过爱与传承,让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清明,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生命的感悟。它让我们在春天的怀抱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与力量,也让我们在思念中,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清明墨韵洇绮梦

燃烬蝶翻绽心莲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 程宇

暮春的墨色在宣纸上洇开,碑石被细雨磨出铜绿。指尖轻触素笺的刹那,我忽然懂得:清明并非薄薄一张白纸,而是人类在时间长河里涌出的斑斓幻梦。

青烟如纱漫过山岗时,总想起苏格拉底饮下毒芹前的话语:“死亡不过是灵魂摆脱了陶罐的束缚。”火舌舔舐纸钱的姿态,恰似庄子笔下鼓盆而歌的豁达———那些翻飞的灰烬里,或许藏着庄周化蝶的密钥。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未若柳絮因风起的飘飞中,藏着多少不甘、多少遗憾编织出苦涩的梦。

我在碑前摆上祖母的最中意的花,花香袭人的须臾,恍见泰戈尔《飞鸟集》里飘落的句子:“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菡萏残留的朝露,原是荷马史诗中特洛伊城墙的裂痕,是司马迁竹简上未干的墨泪。当陶渊明在东篱采菊,他采撷的何尝不是代代相传的记忆露珠?

风掠过竹林,摇响系在枝头的红绸。这让我想起王羲之兰亭曲水流觞的午后,酒盏里沉浮的不仅是诗篇,更是对逝者的祝祷。歌德说永恒之女性引领我们上升,那些飘向天际的纸鸢,不正是维吉尔引领但丁穿越炼狱的引路星?

突然惊觉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词句,原是写在清明雨打湿的窗纸上。张岱在湖心亭看雪时,雪粒里闪烁的何止是天地苍茫,更是对故人的千万种怀想。当范仲淹写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笔锋转折处分明藏着对先贤的叩问。

暮色渐浓,山寺钟声惊起栖鸟。李清照“寻寻觅觅”的韵脚,恰似纸灰在风中划出的轨迹。白居易问“野火烧不尽”,他或许早已参透:只要有人在清明折柳,那些沉睡地下的根茎就会在记忆里抽出新芽。

归途拾级而下,石阶上苔痕斑驳如李商隐的无题诗。周梦蝶在武昌街摆书摊时,每本旧书都藏着未说完的悼词。此刻终于懂得博尔赫斯为何说“玫瑰即玫瑰,花香无意义”———当我们铭记,逝者便不再是纪念碑的囚徒,而是穿越时空的翻飞蝴蝶。

夜色浸透纸角时,里尔克的诗句在风中回旋:“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无缘无故在世上走,走向我。”原来清明不是终点,而是无数相遇的起点。那些被我们以心火焐热的姓名,终将在时光长河里绽放成莲;那些未被实现的梦,终将在岁月枝头凝结成果———正如《金刚经》所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气清景明,忆念绵长

文学院 王婷

年年陌上生春草,岁岁清明思故人。四月的天空,碧蓝如洗;四月的青松,翠绿挺拔;四月的清明,凝重深沉。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清明时节,春和景明,慎终追远,思念绵长,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祭扫,思念亲人,缅怀英烈,追念先辈,感悟精神,传承血脉。清明是一缕思念,满怀牵挂;清明是一抹追忆,沉淀过往;清明是一份诗意,充满希望。

清明时节,气清景明,惠风和畅,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四野清明。不妨执一笔纯真,画一隅烟火,领略这处处雨落万家、万物竞争春的草木人间。瞧,一缕风,缱绻着缕缕青丝,轻抚着这人间袅袅烟火气;一抹云,飘荡于浩渺苍穹,低吟着怀中那曲徘徊幽韵。此时,我们怀揣着对先人的深深怀念,踏上了一场心灵与自然的对话之旅———踏青。清明踏青,既是对逝去亲人的深深缅怀,也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我们在祭奠中感悟人生,在踏青中寻找力量,将思念化作前行的动力,从而更加珍视当下的每一刻,活出精彩的人生。我们在春风里寄托哀思,在绿意中找寻希望,将那份深深的怀念融入到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之中,让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此刻得到和谐共存。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追思怀念,缅怀英烈,总是让人心生无限感慨。青松翠柏,掩映着烈士的忠骨;松涛阵阵,传递着不灭的精神。最深的缅怀是弘扬,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思念跨山河,山河皆不忘。清明时节,缅怀先烈,我们充满无限的敬意,无尽的追思,无穷的力量。巍巍中华,是无数先辈永洒热血;泱泱华夏,是无数英雄慷慨悲歌。正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的鲜血和汗水,铺就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清明低首,寄哀托思,不仅是为昨日,也是为了明天;不仅是为先辈,也是为了我们。又是一年清明时,我们从未忘记,万里锦绣,是你们曾守护过的山河。

一城烟雨绿渐浓,梨花风起正清明。纷纷雨滴,点点思念,折菊扫墓,追思故人。携着思念一路而上,追忆曾经旧时光。勿忘远去的亲人,珍惜眼前的风景,我们在人世间珍重前行,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清明时节,让我们既缅怀,回首过去,思念先人;又踏青,展望未来,赓续奋斗!烈火硝烟虽远去,英烈精神万古生。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青山藏忠魂,清明祭英烈,英雄永不朽,吾辈当自强。当梨花盛开,绿柳抽芽,和风拂面,就让我们怀揣思念,不忘来时路,不负今朝景,忆念绵长,且惜春光。

清明情

文学院 王雅倪

清明时节,丝丝细雨如银线般轻柔地洒落,悄无声息地亲吻着广袤大地,整个天地仿若被一层若有若无、薄如蝉翼的哀愁所笼罩。这雨,非夏日暴雨那般酣畅淋漓、倾盆而下,亦不似秋日冷雨般带着彻骨的萧瑟与凄凉,而是独属于初春时节特有的温柔缱绻,缠缠绵绵,丝丝缕缕,似断还连。它宛如上天精心为这个特殊时节调配的一抹独特色彩,细腻笔触中,既有淡淡的忧伤晕染开来,又隐隐蕴含着蓬勃的新生希望,两种情绪相互交融,碰撞出别样的情感火花。行走在这如诗如画的雨幕中,脚下的泥土变得松软而湿润,空气中弥漫着青草与泥土交织的清新芬芳,每一次呼吸都仿佛能触及大地深处跳动的脉搏,感受到生命的律动与不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的这句千古名句,历经岁月的洗礼与沉淀,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口口相传,经久不衰。究其原因,是因为它如同一把情感钥匙,恰到好处地开启了人们内心深处对这个时节情感的共鸣之门,精准无误地捕捉到了清明时节那哀伤、惆怅的情感基调。

清明是一个专属于回忆的日子。人们踏着细雨,捧着鲜花,带上纸钱,缓缓步入那片静谧的墓地,去追寻那些已然远去的身影。墓碑前,静默的人群伫立,心中的情感如潮水般汹涌,复杂难言。那是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是对往昔温馨时光的无限眷恋,也是对生命无常、世事沧桑的深刻感慨。那些曾经灿烂的笑靥、温暖的话语,虽已随风而逝,却在记忆的深处熠熠生辉,让人既感亲切又觉遥远。逝者如斯,生者如斯,面对生与死的鸿沟,人们难免感到无力与哀伤,却也更加懂得珍惜眼前人,把握每一分每一秒的珍贵。

然而,清明并非是一个仅沉浸在缅怀与哀伤中的日子,它更是一个充满无限希望的时节。初春的微风,虽还裹挟着些许料峭寒意,但已不再如冬日那般凛冽刺骨,仿佛是大自然温柔的轻抚。在雨水的精心滋润下,大地从沉睡中缓缓苏醒,舒展着慵懒的身姿。草木开始萌动,嫩绿的芽儿小心翼翼地从泥土中探出脑袋,张望着这个崭新的世界,在向世间万物宣告新生命的蓬勃到来。极目远眺,远处的山峦像是被大自然这位神奇的画师轻轻一挥笔,披上了一层清新的新绿,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田野里的麦苗在微风的轻抚下,轻轻摇曳,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泛起层层涟漪。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无声地提醒着我们,生命虽有尽头,却有着无尽的轮回与希望,旧的生命逝去,新的生命又将蓬勃生长。逝者已然远去,而生者仍需怀揣着他们的记忆与期望,勇敢地迎接新的春天,开启新的生活篇章。

清明节的独特魅力,或许就在于它有着一种神奇的力量,能让我们在深深的哀伤中,敏锐地捕捉到希望的曙光;在回忆往昔的点点滴滴中,真切地感受到新生的力量。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感恩生命中的每一份馈赠,每一个遇见,也让我们深深明白,无论人生中经历多少生离死别,无论黑暗多么漫长,春天总会如期而至,带着蓬勃的生机与无尽的力量,驱散阴霾,照亮前行的道路。这样的时节,既让人在回忆与感伤中,品味生命的厚重;又让人在希望与新生中,充满前行的力量。

版权所有 ©2011-2025 济南大学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