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秋的阳光为天安门城楼镀上耀眼的金边,我们迎来了新中国七十六载华诞。这不仅仅是一个举国同庆的节日,更是一声穿越历史的叩问,一次面向未来的集结。站在这片前辈们用热血浇灌的沃土上,新一代的青年,正以一场静默而坚定的“奔赴”,书写着这个时代最动人的答案。
这份答案,写在科技攻关的夜幕下。当大多数人已进入梦乡,无数实验室的灯光却亮如白昼。那是平均年龄仅30岁的“中国天眼”团队在捕捉宇宙的脉搏,是平均年龄38岁的复兴号团队在研磨毫米级的精度。青年科学家们用千万次试验,将青春嵌入“中国芯”,让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的星河渐次点亮。这灯火,是理想最真实的温度,照亮了一个民族迈向未来的征途。
这份答案,也写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曾经,“孔雀东南飞”是人才流动的无奈写照;如今,“俊才四方栖”已成为青春选择的新常态。在内蒙古的草原,大学生们操作无人机为农田“体检”,用大数据平台为牧民增收;在四川的村落,“90后”驻村书记们架起手机,让深山的特产通过直播走向全国。从王兴兴的科技机器人全球驰名,到杨昌芹的竹编手艺带动乡亲脱贫,青年们用脚上的泥土和头脑里的智慧,将论文真正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这份答案,更写在文化自信的绽放中。它藏在导演饺子《哪吒》里颠覆传统的东方美学里,藏在青年考古工作者用数字技术让敦煌壁画“云端永生”的执着里,也藏在海外留学生身着汉服、向世界优雅展示中华文化的自信笑容里。文化传承的火炬,正由这双年轻而坚定的手高高擎起。
若问这股磅礴的青春力量从何而来?它源于“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的精神传承,更源于“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时代担当。数据显示,在创新创意为核心竞争力的行业中,中国青年占比已超过半数。他们不再仅仅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建设主体。
从天安门广场迎风飘扬的旗帜,到西部基层充满希望的田野;从实验室里不灭的灯火,到世界舞台上自信的表达———这便是一场青春与时代的“双向奔赴”。我们以青春为笔,以奋斗为墨,无需豪言壮语,只因每一步坚实的足迹,每一次专注的求索,本身就是在续写“青春之国家”的壮丽史诗。当亿万个体的奋斗与国家发展的浪潮同频共振,我们终将见证,一个更加青春的中国,永远行进在充满光荣与梦想的新征程上。
值此国庆,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