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匠心磨技艺 以同心赴巅峰

——访“徕卡杯”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获奖团队

时间:2025-10-15     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者:刘正阳    查看:72   

在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的舞台上,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团队创下校史最佳成绩———不仅斩获金奖,更以全国第14名的优异成绩从全国562所参赛高校中脱颖而出。在这份荣誉的背后,是指导教师左敏老师六年的坚守,是徐文惠等学子从“技能小白”到“熟能生巧”的蜕变,更是一支团队“师生同心、薪火相传”的励志经历。

薪火相传,从偶然尝试到坚定选择

左敏老师自2020年开始指导金相大赛,带领团队从校赛开始,一步步闯过省赛、叩开国赛大门:“最开始只是想‘以赛促学’,让学生把课堂上学的理论落到实操上。但看着一届届学生从对金相的懵懂好奇,到主动钻研磨样、抛光的细节,再到把自己的经验传给学弟学妹,这份‘愿意试、愿意传’的热情,慢慢成了团队的底色。”

“我们不是‘从零开始’———从开学接触金相的第一天,往届获奖的学长学姐就手把手教我们。他们把自己备赛时记的笔记、总结的磨样手法,甚至‘磨3分钟比3分半效果好’的小窍门,全都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我们。可以说,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始练的,少走了很多弯路。”

考验重重,用坚持和汗水破局

金相比赛的最终成绩全凭一块“拇指关节大小”的金属试样,在显微镜下呈现的图像效果定胜负。“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是团队备赛时最深的体会。

从技术层面看,制样的每一步都是“精细活”。左老师直言:“磨样时力度轻一点,表面就不平整;抛光时砂纸选粗了,会留下划痕;腐蚀时多等3秒,组织形态就会模糊———30分钟的制样时间里,任何一个微小失误,在显微镜下都是致命的缺陷。”因此对于选手的技术要求更加严格。

对学生而言,技术之外,更要扛住“心态”与“环境”的双重压力。团队成员徐文惠回忆备赛最苦的日子:“每天至少要在实验室练半天,但当时课程多,还要准备期末考试,时间总不够用———白天复习专业课,晚上6点到10点泡在实验室,练到实验室关门,回宿舍再背会儿书,每天只睡5个多小时。有时候练新的制备步骤,进度比别人慢,心里特别焦虑,甚至有时会出现自我怀疑。但是在看到身旁的人一直在坚持时,自己又有什么理由轻言放弃,只有面对困难才能克服困难。”她用一次次刻苦的训练来锤炼自己的技巧,去弥补不足追平差距,用结果证明自己可以。

夏天的训练环境也是一种挑战,备赛实验室在教学楼顶楼,没有空调,盛夏时室外40度,室内热的像蒸笼一样,而磨样时需要站着,半小时下来,衣服都能拧出水,手腕酸、肩膀疼是常事。优胜劣汰的淘汰压力也同样沉重,50多名备赛选手,在经历多轮考核后,只剩3人去国赛,这时的备战压力亦是选手们需要克服的困难。但是不怕困难,不服输正是他们从中学到的宝贵精神,他们用行动践行精神,哪怕训练环境再热、压力再大,他们也从不放弃训练。抗住考验,用汗水和坚持见证成长。

团队协作,互帮互助见成效

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孤军奋战,这句话在团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面对重重困难,师生与队友拧成一股绳,成了彼此最坚实的后盾。

左老师既是“技术指导”,也是“心态后盾”。她说“别想结果,把每一次磨样都做好就行”,队友间的“互助共享”,更成了团队最温暖的光。一位队员笑着回忆:“不管谁摸索出稳定的方法都会第一时间喊大家过来试。那种‘一起进步、一起突破’的开心,比自己练好多了。”徐文惠补充道:“省赛选拔时,有个队友状态不好,我们每天陪她一起练,帮她找问题、鼓劲儿,最后她成功晋级———我们从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一起去国赛’的伙伴。”最后的成功是在齐心协力的前行中,在互帮互助的精神下取得的。

心态平稳渡难关,专注细节方致胜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团队能脱颖而出的制胜关键,在于心态与细节的双重优势,谈及比赛时的优势,一位队员直言“心态”是致胜的核心:“国赛现场太震撼了,几千个选手在一个大场馆里,机器运转的声音、磨样的摩擦声,吵得人心里发慌。”而心态平稳,临危不乱的底气,来自左老师组织的全真模拟训练,来自于他们一次次的专注训练,在紧张环境下练手,“练得多了,就习惯了”,到了赛场才能觉得和平时一样。

比心态更重要的,是对细节的极致打磨。左老师牵头搭建了“系统化训练体系”:从样品制备到统一考察,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化流程和评分标准;团队成员们则不断的控制变量去抠细节,磨样的时间是3分钟还是3分半,力度轻还是重?像做科学实验一样,把耗材、时间、手法一个个拆开来分析,记在本子上对比,最后找出最稳的方案。金相比赛比的就是谁的细节处理地更好,对于细节的钻研也成为了致胜的优势。

在失败中成长,在坚持下蜕变

这场横跨半年的备赛与比赛,带给团队的远不止一个金奖。对于团队成员而言,最大的成长是“心态的蜕变”。备赛时,夏天再热,也坚持练到关门;淘汰压力再大,也不敷衍每一次磨样;哪怕练得再累、压力再大,他们也没停下过;哪怕进度比别人慢,也会一点点追。“别先想会不会输,先去做、去试,结果交给自己的付出和努力。”这是他们团队在获奖后所收获的优异品质。

左敏老师的收获,则贴近了她“育人”的初心:“最自豪的不是拿到金奖,而是看到学生的变化,亲眼见证他们从对金相懵懂的新生,到能自主分析问题、在国赛赛场临危不乱的选手;从怕失败、爱焦虑,到能扛压力、敢坚持。他们让我更明白‘以赛促教’的意义不只是提升技能,更是锤炼耐心、专注和追求卓越的态度。这些观察已经反馈到我的日常教学里,更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成长’,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薪火相传,延续“金相精神”

谈及未来,团队既有对“传承”的坚守,也有对“深耕”的规划。左敏老师计划将金相训练与课程思政、创新能力培养更深度融合:“以后想把备赛中总结的技术、方法,融入《材料工艺学》的课堂教学,让更多学生接触金相、喜欢金相;同时带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从‘技能训练’向‘创新研究’延伸,比如通过金相分析研究材料性能的变化,提升综合育人成效。”

团队的成员们对未来也有了清晰的方向。“通过比赛,我喜欢上了金相分析———看到纯铁、钢球的微观结构,那种‘发现微观世界’的激动,是别的事情给不了的。以后想在这个赛道走下去,明年试试金相技能大会,挑战更复杂的试样分析;毕业想做金相分析师,用比赛练的技能,在工作中发挥作用。也有的队员认为应把传承接过来:“今年学长学姐帮了我们很多,以后我们也要把自己的备赛笔记、磨样方法,毫无保留地教给学弟学妹,让团队的‘传帮带’精神一直延续下去。”

别怕淘汰,别嫌麻烦,这是最值得的“历练”

作为“过来人”,左老师强调基础与品质:“金相制样靠的是严谨细致,能承受重复训练的枯燥;遇到问题别慌,先分析、再解决———技能不是‘练会的’,是‘在解决问题中磨会的’。”

另一位队员则格外强调别错过机会:“这是材料类最规范、最公平的比赛。别因为‘怕淘汰’就不报名,哪怕你像我一样,每一轮都‘卡线’晋级,只要不放弃,就有机会站到国赛舞台。相信我,等你回头看,一定会感谢那个‘敢报名、敢坚持’的自己。”

从兴趣萌芽到小有成就,从师生同心到团队荣耀,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相团队用“匠心”打磨技能,用“同心”面对挑战。正如左敏老师所说:“金奖是对过去的认可,但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教会学生‘如何坚持、如何较真、如何互助’———这些藏在技艺背后的‘精神’,才是未来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版权所有 ©2011-2025 济南大学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