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粒粒之不易 念育我之土地

时间:2024-03-13     来源: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     作者:于思琦    查看:384   

粮食是万物的本源,如历史所记载的那般,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是珍贵的存在,如我们自孩提时被教导的那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为艰”。

我们,幸运的新时代青年们,生于这样一个国泰民安的当下,生活顺遂,或许不曾体会。但生于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人,大都有过忍饥挨饿的经历。三年困难时期,“吃过糠咽过菜,自然就懂得‘粒粒皆辛苦’,便会倍加珍惜粮食”,这是我从老一辈的口中真真切切听到的。

奶奶说,那时候正是“大锅饭、大炼钢铁”的时期,那段回忆是永远留在她的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存在。即使是青壮年,中午的伙食也只是两个小包子,包着野草杂菜,怎么够呢?树皮也早已被饥不择食的百姓扒光。放在现在让我看来,简直是难以想象。若非是看着奶奶那双真挚又哀切的双眸,简直是要怀疑在编故事唬人了。印象最深刻的是讲一个住在我家隔壁的男青年,应该是个知识分子,只可惜因为半夜饿得实在难以忍受,去食堂偷了饭出来吃,这在当时似乎是很大的“罪行”,以至于被抓了起来,失去了接受知识的权利。听奶奶说,最终大约是疯了吧,一辈子便也搭了上去。这样看来,或许时至今日,老人们仍然舍不下一点点剩菜剩饭,其实也是事出有因的。

而现在的中国富起来了,强起来了。地大物博,粮食资源众多,人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浪费粮食的现象也随处可见,“节约”一词在不少人的心里已日渐忽视和淡忘了。吃饭已不成问题的我们,或许是对粮食看的太过“洒脱”?不是这样的。一粒粒粮食依旧来之不易,从选种、播种,锄草、施肥、收割到加工等等,技术虽日趋先进,但仍旧是步步要求谨慎,颗颗费尽心力。无数百姓的汗水,才浇灌出颗粒饱满的庄稼;无数前辈们的探索,才铸就了禾下乘凉的梦想。正是有了他们的劳动,我们才能吃得饱,吃得好;也正是有了他们的劳动,当地震、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袭来时,我们才能有不畏惧大自然的勇气和底气,国家也才能调拨大批救灾物资,尤其是灾民们第一所需的粮食。也许正是那平时你从不放在心上的普通食物,却会在某一刻成为救命的稻草。

如今我们得以吃饱穿暖的日子,是无数炎黄祖孙奋斗终生的成果,我们应该去感恩和珍惜它的来之不易,而不是理所当然的认为“不稀”而“不贵”。一粥一饭间的幸福,一爱一惜间的美好,是良知,是德行,是感恩,是大爱。

版权所有 ©2011-2024 济南大学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